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首頁 | 研究分析 | 專題視野 | 中科視點 | 中國視點 | 區域視點 國際視點 | 英文視點| 國際法規 | 國內法規 | 數據中心 | 熱點下載 |  簡體切換
搜索:通過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內容.
關鍵字
國務院發氣候變化藍圖: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達15%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研究分析 >> 产业分析 >> 能源行業 >> 能源
【文檔標題】: 國務院發氣候變化藍圖: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達15%
【搜關鍵字】:
【金牌服務】: 金牌貴賓如欲訂購該産業相關定制報告幷享受金牌服務請直接與我研究院聯繫
【聯繫電話】: 010-84675230
【公司傳真】: 010-84673367
【公司網址】: http://www.zkreport.org
【文檔介紹】
【時間:2015-4-7】

        聯合國氣候變化領導人峰會召開在即,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布了《關于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

        作爲我國首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專項規劃,《規劃》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主要目標:6年時間實現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達到15%,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分別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和13億立方米。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長周大地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分析,從目前的情况來看,要在2020年達到這一目標幷不難。應對氣候變化不僅是應對國際壓力,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解决自身環境問題的需要。

        今年上半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單位GDP能耗分別爲5%和4.2%,均高于 《2014-2015年節能减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中定下的目標。儘管第三季度數據尚未出爐,不過,據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介紹,今年1到9月,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單位GDP能耗仍將保持在這一水平。

        截至2013年,中國碳排放强度已下降了28.56%,相當于减少了2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達到9.8%,森林蓄積量已提前完成增加13億立方米的任務,達到20億立方米。

        周大地認爲,按照目前的情况,實現《規劃》所述目標不成問題。他介紹,我國目前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主要是節能减排和能源結構調整。

        從節能减排部分來看,2005年我國開始制定節能减排的國家計劃,在上一個五年裏全國單位GDP能耗就下降了19.1%。“僅靠節能减排,我們就可以實現40%的目標,加上能源結構調整,我認爲到2020年可以達到45%以上。”周大地說。

        不過,解振華也坦言,目前距離2020年還有6年時間,實現目標確實有相當大的困難。他說:“目前,我國的經濟結構、産業結構、能源結構還不盡合理,要解决這些問題,要從發展方式、生活方式、結構的調整上下功夫。”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今天,一些省份的穩增長措施中仍離不開通過投資擴大産能的高碳經濟模式。周大地認爲,高碳經濟模式不僅不能真正實現經濟發展,而且還要付出高昂的環境代價。而目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可以讓經濟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共軌幷行,不僅是雙贏,而且還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據解振華介紹,預計到2015年,我國節能環保産業每年的産值能够達到4.5萬億,吸納的就業人口可能有3200萬~3300多萬人。

        據解振華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聯合國氣候變化領導人峰會將于9月23日舉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將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身份率團參加此次峰會。

        作爲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的第一大國,中國在國際氣候談判中面臨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

        周大地說,“我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也的確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因此不能以發展爲理由,必須要承擔起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責任。”他認爲,應對氣候變化不僅有國際壓力,國內壓力更爲顯而易見,“霧霾、水污染等環境問題的突出暴露,說明我國必須立即采取行動。”

        解振華在答記者問時也表示,長期形成的高碳發展模式導致中國推進現代化進程中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趨勢,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

        “應對氣候變化的所有政策、措施和采取的行動,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結構的調整,有利于促進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這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解振華說,在即將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中國將宣布在2020年之後應對氣候變化將采取的行動和措施。

上一篇:
能源局官員解讀《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
下一篇:
國務院辦公廳:能源自給力到2020年保持在85%
網站推薦:
 國家信息中心 國務院發展 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發改委 中國科學院 中國海關 國家統計局 中國財政部 中國檢察院
關于我們 | 聯繫我們 | 訂購流程 | 付款方式 | 組織結構圖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誠聘英才
Copyright: Chinese Scien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086-10-84675230    FAX:0086-10-84673367     E-mail:service@zkreport.org
Qingnian Chuangye Building,Baisha Rd. 200#,Changping District,Beijing,China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