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首頁 | 研究分析 | 專題視野 | 中科視點 | 中國視點 | 區域視點 國際視點 | 英文視點| 國際法規 | 國內法規 | 數據中心 | 熱點下載 |  簡體切換
搜索:通過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內容.
關鍵字
工信部等七部門:到2030年製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研究分析 >> 产业分析 >> 其它行業 >> 其它
【文檔標題】: 工信部等七部門:到2030年製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
【搜關鍵字】:
【金牌服務】: 金牌貴賓如欲訂購該産業相關定制報告幷享受金牌服務請直接與我研究院聯繫
【聯繫電話】: 010-84675230
【公司傳真】: 010-84673367
【公司網址】: http://www.zkreport.org
【文檔介紹】
【時間:2024-8-5】


        2月29日,工信部等七部門關于加快推動製造業綠色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30年,製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傳統産業綠色發展層級整體躍升,産業結構和布局明顯優化,綠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顯著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穩步提升,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明顯下降,碳排放總量實現達峰,新興産業綠色增長引擎作用更加突出,規模質量進一步提升,綠色低碳産業比重顯著提高,綠色融合新業態不斷涌現,綠色發展基礎能力大幅提升,綠色低碳競爭力進一步增强,綠色發展成爲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堅實基礎。
        原文如下: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關于加快推動製造業綠色化發展的指導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局)、生態環境廳(局),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分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國資委、市場監管局(廳、委),有關中央企業:
        爲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製造業綠色化發展,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過程中鍛造新的産業競爭優勢,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爲引領,改造升級傳統産業,鞏固提升優勢産業,加快推動新興産業綠色高起點發展,前瞻布局綠色低碳領域未來産業,培育綠色化數字化服務化融合發展新業態,建立健全支撑製造業綠色發展的技術、政策、標準、標杆培育體系,推動産業結構高端化、能源消費低碳化、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産過程清潔化、製造流程數字化、産品供給綠色化全方位轉型,構建綠色增長新引擎,鍛造綠色競爭新優勢,擦亮新型工業化生態底色。
        (二)主要目標
        到2030年,製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傳統産業綠色發展層級整體躍升,産業結構和布局明顯優化,綠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顯著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穩步提升,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明顯下降,碳排放總量實現達峰,新興産業綠色增長引擎作用更加突出,規模質量進一步提升,綠色低碳産業比重顯著提高,綠色融合新業態不斷涌現,綠色發展基礎能力大幅提升,綠色低碳競爭力進一步增强,綠色發展成爲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堅實基礎。
        到2035年,製造業綠色發展內生動力顯著增强,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碳中和能力穩步提升,在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綠色低碳競爭優勢凸顯,綠色發展成爲新型工業化的普遍形態。
        二、加快傳統産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
        (三)推進傳統産業綠色低碳優化重構。加快傳統産業産品結構、用能結構、原料結構優化調整和工藝流程再造,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推動産品向高端、智能、綠色、融合方向升級換代,推動形成品種更加豐富、品質更加穩定、品牌更具影響力的供給體系。構建清潔高效低碳的工業能源消費結構,實施煤炭分質分級清潔高效利用行動,有序推進重點用能行業煤炭减量替代;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園區建設工業綠色微電網,推進多能高效互補利用,就近大規模高比例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推進終端用能電氣化,拓寬電能替代領域,提升綠色電力消納比例。推進綠氫、低(無)揮發性有機物、再生資源、工業固廢等原料替代,增强天然氣、乙烷、丙烷等原料供應能力,提高綠色低碳原料比重。推廣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紡織、機械等行業短流程工藝技術。健全市場化法治化化解過剩産能長效機制,依法依規推動落後産能退出。到2030年,主要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量達到5.1億噸,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62%,電解鋁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達到30%以上,短流程煉鋼比例達到20%以上,合成氣一步法制烯烴、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術實現規模化應用。
        (四)加快傳統産業綠色低碳技術改造。定期更新發布製造業綠色低碳技術導向目錄,遴選推廣成熟度高、經濟性好、綠色成效顯著的關鍵共性技術,推動企業、園區、重點行業全面實施新一輪綠色低碳技術改造升級。支持大型企業圍繞産品設計、製造、物流、使用、回收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轉型需求,實施全流程系統化改造升級。充分發揮鏈主企業帶動作用,幫助産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找准綠色低碳轉型短板,有計劃分步驟組織實施技術改造。鼓勵工業園區、産業集聚區對標綠色工業園區建設要求,開展布局集聚化、結構綠色化、鏈接生態化整體改造升級,組織園區內企業持續實施綠色低碳技術改造。支持行業協會制定重點行業改造升級計劃,鼓勵地方開展環保績效創A行動,提升行業環保治理水平。
        (五)引導區域綠色低碳優化布局。堅持全國一盤棋,綜合考慮區域産業基礎、資源禀賦、環境承載力等因素,推動傳統産業形成集群化、差异化的綠色低碳轉型新格局。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定位,把綠色發展和産業轉型結合起來,加强跨區域産業分工合作、科技協同創新、要素優化配置。發揮地區特色和優勢,綜合平衡生産力、能源、資源、市場需求等要素,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有序承接産業轉移,避免低水平重複建設。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在符合環保、能耗、水耗、安全生産等標準要求的前提下,穩妥有序推動高載能行業向西部清潔能源優勢地區轉移。嚴格項目准入,堅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推動區域産業綠色協同提升,重點發展鋼化聯産、煉化一體化、林漿紙一體化、以化固碳等産業耦合模式,以及冶金和建材等行業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向城鎮居民供熱等産城融合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加强資源耦合和循環利用,加快建設“無廢企業”“無廢園區”“無廢城市”。
        三、推動新興産業綠色低碳高起點發展
        (六)加快補齊新興産業綠色低碳短板弱項。聚焦制約新興産業綠色發展的瓶頸環節,加快補齊短板弱項,著力解决新興産業可持續發展的後顧之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引導數據中心擴大綠色能源利用比例,推動低功耗芯片等技術産品應用,探索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低碳算力應用體系。在新能源領域,加快廢舊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組葉片等新型固廢綜合利用技術研發及産業化應用。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完善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體系,推動規範化回收、分級資源化利用。在新材料領域,開展共伴生礦與尾礦集約化利用、工業固廢規模化利用、再生資源高值化利用等技術研發和應用,提升稀土、稀有金屬等戰略性礦産資源保障能力。在高端裝備領域,加快增材製造、柔性成型、無損檢測和拆解等關鍵再製造技術創新與産業化應用,推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裝備開展再製造。在環保裝備領域,針對新污染物治理等新需求加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航空航天領域,積極發展電動飛機等新能源航空器。在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加快液化天然氣(LNG)、甲醇、氨、電池等動力形式的綠色智能船舶研製及示範應用,推廣內河、近海船舶電氣化改造工程試點。
        (七)著力鍛造綠色低碳産業長板優勢。立足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帶來的巨大市場空間,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産業,提高綠色環保、新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等綠色低碳産業占比。鼓勵産業基礎好、集聚特徵突出的地區,優化産業鏈布局,集聚各類資源要素,提升集群治理能力,推動産業由集聚發展向集群發展躍升,在綠色低碳領域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加强綠色低碳産業鏈分工協作,支持龍頭企業爭創製造業領航企業,加快産業延鏈强鏈,在産業鏈關鍵環節打造一批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努力提升全産業鏈競爭力。推動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産業深度融合,探索形成技術先進、商業可行的應用模式,形成産業增長新動能。
        (八)前瞻布局綠色低碳領域未來産業。聚焦“雙碳”目標下能源革命和産業變革需求,謀劃布局氫能、儲能、生物製造、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未來能源和未來製造産業發展。圍繞石化化工、鋼鐵、交通、儲能、發電等領域用氫需求,構建氫能制、儲、輸、用等全産業鏈技術裝備體系,提高氫能技術經濟性和産業鏈完備性。聚焦儲能在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等電力系統各類應用場景,開發新型儲能多元技術,打造新型電力系統所需的儲能技術産品矩陣,實現多時間尺度儲能規模化應用。發揮生物製造選擇性强、生産效率高、廢弃物少等環境友好優勢,聚焦輕工發酵、醫藥、化工、農業與食品等領域,建立生物製造核心菌種與關鍵酶創制技術體系。聚焦CCUS技術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開展CCUS與工業流程耦合、二氧化碳生物轉化利用等技術研發及示範。
        四、培育製造業綠色融合新業態
        (九)推動數字化和綠色化深度融合。發揮數字技術在提高資源效率、環境效益、管理效能等方面的賦能作用,加速生産方式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深化産品研發設計環節數字化綠色化協同應用,分行業建立産品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基礎數據庫,開發全生命周期評價、數字孿生系統等工具。面向重點行業領域在生産製造全流程拓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低碳”典型應用場景,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發揮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優勢,建立回收利用環節溯源系統,推廣“工業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新模式。加快建立數字化碳管理體系,鼓勵企業、園區協同推進能源數據與碳排放數據的采集監控、智能分析和精細管理。推進綠色低碳技術軟件化封裝,支持開發綠色低碳領域的專用軟件、大數據模型、工業APP等。
        (十)推動綠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緊跟現代服務業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的變革趨勢,在綠色低碳領域深入推行服務型製造,構建優質高效的綠色製造服務體系。引導大型企業利用自身在産品綠色設計、綠色供應鏈管理、履行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等方面的經驗,爲上下游企業提供綠色提升服務。鼓勵綠色低碳裝備製造企業由提供“産品”向提供“産品+服務”轉變。積極培育專業化綠色低碳公共服務平臺和服務機構,開發推廣綠色製造解决方案,提供綠色診斷、計量測試、研發設計、集成應用、運營管理、檢驗檢測、評價認證、人才培訓等服務。深化綠色金融服務創新,引導金融機構在供應鏈場景下規範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爲産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綠色低碳轉型融資服務。
        (十一)推動綠色消費需求和綠色産品供給深度融合。緊緊圍繞能源生産、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全社會各領域綠色消費需求,加大綠色産品供給,培育供需深度融合新模式,實現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支撑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全面推行工業産品綠色設計,運用無害化、集約化、减量化、低碳化、循環化等綠色屬性突出的産品設計理念和方法,構建工業領域從基礎原材料到終端消費品全鏈條的綠色産品供給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覆蓋主要工業行業的綠色産品標準、標識、認證體系,研究加大綠色産品政府采購力度,推廣應用光伏光熱産品、新能源車船、綠色建材等綠色産品。鼓勵大型零售企業、電商平臺豐富綠色消費場景,優化購買使用環境,建立購銷激勵機制。
        五、提升製造業綠色發展基礎能力
        (十二)構建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以滿足市場需求爲導向,一體化部署綠色低碳技術攻關、轉化應用、主體培育等,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綠色低碳領域集聚,實現創新效能轉化爲産業競爭新優勢。依托産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有序推進與綠色低碳轉型密切相關的關鍵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顛覆性技術攻關,加快突破綠色電力裝備、軌道交通、工程機械等一批標志性重大裝備。强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培育綠色低碳領域科技領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加快推進綠色低碳重點領域創新聯合體和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在鋼鐵、石化化工、家電等行業建設一批國家産業計量測試中心,開展綠色低碳關鍵計量技術、設備研發。布局建設綠色低碳領域製造業創新中心、試驗驗證平臺和中試平臺,加快推進科技成果工程化和産業化發展。健全技術應用推廣機制,組織制定供需對接指南,開展技術交流活動。
        (十三)完善綠色化發展政策體系。以精准、協同、可持續爲導向,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等政策,創新政策實施方式,逐步建立促進製造業綠色化發展的長效機制。通過現有財政資金渠道,重點支持綠色低碳重大技術裝備攻關、綠色低碳産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向和領域。充分發揮國家産融合作平臺作用,依托擴大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專項工作機制,建立健全金融資源支持製造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常態化工作機制,建立綠色低碳技術改造項目庫和標杆企業庫,加大綠色金融、轉型金融支持力度,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鼓勵現有政府投資基金按照市場化方式,培育和孵化綠色低碳領域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發揮稅收優惠政策正向激勵作用,落實好對綠色技術推廣應用、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確保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應享盡享。完善工業節能管理制度,健全相關政策法規,督促企業加强合規建設,依法依規合理用能。綜合考慮能耗、環保績效水平,完善階梯電價制度和水價政策。健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配套制度,研究有序擴大行業覆蓋範圍,協調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用能權交易、綠電綠證交易等市場建設。
        (十四)健全綠色低碳標準體系。强化標準頂層設計和規範性管理,推動各級各類標準銜接配套,加强標準貫徹實施和應用評估。發揮各有關標準化技術組織作用,按照需求導向、先進適用、急用先行的原則,加快制定碳排放基礎通用、核算與報告、低碳技術與裝備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到2030年完成500項以上碳達峰急需標準制修訂。持續完善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環保裝備標準,穩步升級綠色工廠、綠色産品、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標準,協同推進數字賦能綠色低碳領域標準。加强國際標準研究和對比分析,推動先進國際標準在我國轉化應用,積極參與國際標準規則制定,推動我國綠色低碳標準轉化爲國際標準。
        (十五)優化綠色低碳標杆培育體系。發揮綠色低碳標杆的引領帶動作用,構建綠色製造“綜合標杆”和細分領域“單項標杆”相銜接的標杆培育體系,打造製造業綠色化發展領軍力量。制定綠色工廠梯度培育及管理辦法,發揮綠色工廠在製造業綠色低碳轉型中的基礎性和導向性作用,縱向形成國家、省、市三級聯動的綠色工廠培育機制,橫向通過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帶動園區內、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創建綠色工廠。到2030年,各級綠色工廠産值占製造業總産值比重超過40%。鼓勵綠色工廠進一步深挖節能降碳潜力,創建“零碳”工廠。深入開展工業産品綠色設計示範企業培育,不斷探索綠色低碳路徑和解决方案。持續遴選發布能效“領跑者”、水效“領跑者”、再生資源規範條件企業、環保裝備規範條件企業、工業廢水循環利用試點企業園區等,從工業全過程深挖能源資源節約潜力。
        六、組織實施
        (十六)加强統籌協調。强化部門間協同合作,推動形成工作合力,協調解决重大問題。加大對地方綠色低碳産業培育、技術改造升級、工業領域碳達峰等重點工作指導評估,鼓勵結合實際創新支持政策,合理設置政策過渡期。有關行業協會、專業智庫、第三方機構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促進綠色低碳技術、産品和服務推廣,助力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低碳發展。
        (十七)深化國際合作。利用現有雙多邊機制,加强綠色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和合格評定交流對接。深化與各國在綠色技術、綠色産品、綠色裝備、綠色服務以及産品碳足迹管理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推動我國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等技術裝備有序走出去,鼓勵國內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中外合作綠色工業園區,爲全球綠色發展作出中國貢獻。
        (十八)加强人才培養。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增設綠色低碳領域急需緊缺專業,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人才“訂單式”培養。依托製造業人才支持計劃、卓越工程師薪火計劃和各類高層次人才計劃,引進和培育綠色低碳領域海內外高水平人才。支持地方面向綠色低碳領域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十九)做好宣傳引導。組織開展全國生態日、環境日、節能宣傳周、低碳日、中國水周等活動,加强各類媒體、公益組織輿論引導,加大對製造業綠色化發展相關政策法規、先進技術、典型案例的宣介力度,推廣一批可借鑒、可複製的先進經驗和舉措。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務院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
                                           2024年2月5日

上一篇:
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
下一篇:
中國力爭到2030年打造50個工藝美術特色産業集群
網站推薦:
 國家信息中心 國務院發展 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發改委 中國科學院 中國海關 國家統計局 中國財政部 中國檢察院
關于我們 | 聯繫我們 | 訂購流程 | 付款方式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誠聘英才
Copyright: Chinese Scien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086-10-84675230    FAX:0086-10-84673367     E-mail:service@zkreport.org
Qingnian Chuangye Building,Baisha Rd. 200#,Changping District,Beijing,China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