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首頁 | 研究分析 | 專題視野 | 中科視點 | 中國視點 | 區域視點 國際視點 | 英文視點| 國際法規 | 國內法規 | 數據中心 | 熱點下載 |  簡體切換
搜索:通過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內容.
關鍵字
河南省“十四五”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研究分析 >> 产业分析 >> 機械行業 >> 機械
【文檔標題】: 河南省“十四五”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
【搜關鍵字】:
【金牌服務】: 金牌貴賓如欲訂購該産業相關定制報告幷享受金牌服務請直接與我研究院聯繫
【聯繫電話】: 010-84675230
【公司傳真】: 010-84673367
【公司網址】: http://www.zkreport.org
【文檔介紹】
【時間:2024-7-29】


      爲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化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産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河南省“十四五”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産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制定本規劃。
      一、“十三五”發展成就
      “十三五”時期,我省農業機械化邁入了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升級的發展時期。全省圍繞加快農機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爲主綫,聚焦科技創新,瞄準農業綠色發展、産業結構調整、規模經營和全程機械化需求,以構建標準化、區域化、規模化的全程機械化生産體系爲引領,大力增加高效、節本、綠色、智能機械的有效供給,提升技術集成配套和推廣應用水平。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成效顯著,爲我省糧食增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抵禦自然灾害、發展農村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
      ——農業機械裝備結構優化,機械化作業水平不斷提高。
      2020年底,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1.046億千瓦,居全國第二位。全省擁有拖拉機341.32萬台、配套農具727.78萬部、稻麥聯合收割機21.42萬台、精量播種機84.20萬台,均居全國第一位;80馬力及以上拖拉機增加到21.43萬台,保持了快速增長勢頭,穀物聯合收割機達30.14萬台;大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環節農業機械增長迅速,果、畜、菜、茶等生産加工機械數量大幅度增長,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機裝備穩步發展,支撑保障能力明顯增强。農機裝備開始向大功率、高性能、複式作業方向發展。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5.31%,較2015年提高8.1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4個百分點。其中,小麥生産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9.33%;玉米生産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2.10%;水稻收穫機械化率達到91.51%;花生收穫機械化率達到75.67%。全省經農業農村部認定的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縣數量達53個,居全國第三位。
      ——農機化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農業機械化服務蓬勃發展。
      “ 十三五”期間,河南省共落實中央和省級農機購置補貼資金87.97億元,其中省級購機補貼資金4.95億元,全省共補貼農機具72.29萬台(套),受益53.80萬戶。對購置大型拖拉機、打捆機、烘乾機械、花生收穫機械、養殖無害化處理設備等加大補貼力度,對主要農業機械、“互聯網十農機”等有關設備設施重點補貼,新機具、新技術應用範圍逐年擴大。截至2020年底,全省農機服務組織共13495個,從業人員14.78萬人;農機戶498.76萬戶,從業人員572.74萬人,其中農機作業服務專業戶24.07萬戶,從業人員38.29萬人;全省農機專業合作社數量達到7372個,居全國第三位,其中擁有農機原值100萬元及以上的3358個,農機社會化服務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
      ——農機化科技推廣進一步增强,農機安全形勢持續穩定。
      以示範基地爲載體,以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爲依托,爲先進農機化科技成果轉化開闢“快捷通道”。形成農機農藝信息融合機制,成立了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等國家級、省部級農業裝備研究平臺和農業機械化技術示範區。突出糧、油、畜牧及丘陵山區産業亟需農機産品,統籌協調農機推廣鑒定、專項鑒定工作,全面提升農機鑒定能力。完成農機鑒定任務1451項,爲農業機械選擇和推廣提供了依據。建立省市縣三級農機質量投訴受理網絡,開展農機産品質量保障體系督導、質量調查,營造了良好的農機消費環境。“十三五”期間,全省共創建全國“平安農機”示範市4個、示範縣18個,河南省“平安農機”示範市5個、示範縣17個、示範鄉鎮356個、示範農機專業合作社336個,農機事故起數、死亡人數總體下降,農機安全生産形勢持續穩定。
      二、“十四五”發展形勢分析
      我省農業進入轉變發展方式、數量質量效益幷重和新一輪産業結構加快調整的關鍵時期,農業機械化正在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方向發展。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加快推進,廣大農民群衆和農業生産經營組織、服務組織對機械化生産的需求越來越廣泛、越來越迫切,農業生産各領域對農業機械化的需求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全面機械化發展已經邁開步伐。農業機械科技創新提速,養殖業、設施農業、農産品初加工等領域機械化需求强勁,農機裝備創新應用步伐加快,農機化條件建設、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任務緊迫。農機化管理“放管服”改革成效顯現,市場環境趨于優化。農機購置補貼管理服務改革創新成效顯現,新的農業機械試驗鑒定辦法全面實施,開闢農機創新産品專項鑒定通道。新時期,提高農業機械化管理服務水平將是長期努力的工作方向。
      我省農業機械化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糧食等大宗作物之外的其他産業及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所需機具供給不足。拖拉機、穀物聯合收割機等傳統主流機具和裝備技術水平不高,中低端産品多而且同質化嚴重,可靠性適應性亟待提升。農作物秸秆丟弃、農産品烘乾的能源供應等對農業機械化生産提出了新的挑戰。“無機可用”“無好機用”在一些領域或環節問題明顯。今後一個時期的工作仍然是要在補短板、强弱項、促協調上取得更大進展,注重農機裝備智能化水平提升。二是農機農藝農田協同配套亟待加强。一些品種、農藝制度、種養方式及産後加工等與機械化生産不協調等問題較爲明顯,農機農藝融合不够緊密,影響農機研發、推廣應用效果及作業質量與效益。集成配套的機械化生産體系和方案不够完善,尚不能充分滿足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三是農業機械化政策支持和管理服務有待提升,農業機械化社會化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機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安全監管能力需進一步提升和加强。農機人才培養和科研投入整體不足,影響河南農業機械化發展和農機科研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農機維修難、維修貴等問題有待改善,高能耗老舊農機需及時淘汰更新等。
      三、指導思想與目標
      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産力的重要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撑。爲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必須瞄準服務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構建,整體推進農業機械化,爲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届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貫徹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十大戰略”,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加强党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滿足農民對機械化生産的需要爲目標,以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農機服務模式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機械化生産與農田建設相適應爲路徑,以科技創新、機制創新、政策創新爲動力,補短板、强弱項、促協調,大力推動機械化與農藝制度、智能信息技術、農業經營方式、農田建設相融合相適應,引領推動農機裝備創新發展,做大做强農業機械化産業群産業鏈,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爲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發展目標
      “十四五”期間,河南省農業機械化發展要堅持創新驅動,增添農機化發展內生動力,農機裝備配置更加趨于合理,技術水平明顯提升,作業條件顯著改善。以市場需求爲導向,堅持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完善農機化發展政策,促進農業機械化全面發展。堅持協調發展,著力解决區域間、産業間、作物間、環節間機械化水平不平衡,機械總量或保有量增長與利用效率、使用效益不協調,動力機械與作業機具或配套機具不匹配等問題;堅持綠色發展,優先發展節地節水、節藥節肥、資源化利用、可持續發展等生態友好型農機裝備,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實現農機化從服務于生産向生態、生活功能拓展,推進農機服務模式創新,實現良種良法良田良機良制相配套;堅持開放發展,發揮中原優勢,結合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構建現代農機裝備産業創新體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機裝備研發製造基地,推動我省農機裝備向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方向發展;堅持共享發展,提高農業生産經營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水平,實現省工節本、人機相宜,讓廣大農民共享農機化發展成果。
      2025年,全省農機總動力穩定在1.05億千瓦左右,農機社會化服務領域更加拓展,農機使用效率進一步提升。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以上。玉米收穫機械化率達到91%以上;水稻種植機械化率達到70%,收穫機械化率達到95%以上;花生種植機械化率達到86%以上,花生收穫機械化率達到80%以上;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産養殖和農産品初加工機械化率總體達到50%以上。實現小麥玉米輪作機械化生産技術水平國內領先,畜牧業生産裝備技術水平國內一流。河南省農業發展基礎更加牢固,質量顯著提高,現代農業强省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四、“十四五”重點任務
      “十四五”時期是河南省農業機械化提質增效、整體推進的攻堅期,要聚焦全程、全面機械化,厚植優勢,補齊短板,攻堅克難,打造河南省農業機械化升級版,建設農業機械化强省。
      (一)提高糧食生産機械化水平,發展全程農業機械化生産
      到2025年,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以上,新增30個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圍繞糧食生産開展耕地質量提升工程,推廣有機肥生産機械化技術、深耕深松機械化技術,培肥耕地基礎地力。堅持“三鏈”同構,根據不同地區農作物分布、地形特點、種植習慣等,優化技術集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全程機械化解决方案。加快選育宜機化糧食品種,提升育種機械化水平,推進良種良機協同。深入推進主要糧食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建立健全區域化、標準化的高質量糧食機械化生産體系。著力解决機械收穫、高效植保、産地烘乾、秸秆處理等環節的機械化技術難題,將糧食作物機收减損工作常態化。突破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瓶頸”。繼續推廣玉米籽粒機收技術,2025年玉米籽粒收穫機械化率達到35%以上。針對小麥、玉米、水稻、花生主産縣(市、區),分期分批實施全程機械化推進項目。爭取到“十四五”末,糧油主産區實現糧油生産全程機械化;以關鍵生産環節和關鍵生産裝備技術爲突破口,加快推廣大喂入量穀物聯合收穫機、高速小麥精量播種機、高速玉米免耕播種機、聯合整地機等新型作業機械,著力提升全程機械化作業水平。培育和壯大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作業補貼、購買服務、培訓指導等方式,鼓勵引導農機合作社等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承擔糧食生産示範區域農機作業。
      (二)提升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推進農産品初加工機械化
      補齊河南省農業全面機械化生産短板,著力解决根莖類蔬菜、大豆、花生、油菜、辣椒、芝麻、中藥材、棉花等作物及種業機械化生産關鍵環節和關鍵技術裝備問題,爲河南省特色經濟作物生産提供技術支撑和裝備保障。針對我省設施種植産業優勢區域,推進設施建造宜機化,加大設施園藝小型機械、高端智能機械推廣力度,推動蔬菜、果園、茶園、食用菌、花卉等設施種植品種全程機械化技術裝備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重點發展果蔬産業溫室育苗嫁接、秧苗移栽、設施管理、産品收穫、清洗分級、包裝、保鮮儲藏和運輸機械化。突破精量播種、育苗嫁接、移栽和收穫等環節技術。加快發展設施裝備智能化、信息化,推廣環境自動調控、水肥一體化智能控制和作物生長信息監測等技術。建成一批設施農業全程機械化示範縣。推進露地規模蔬菜機械化生産技術,積極構建區域化、標準化的特色經濟作物全程機械化技術。根據河南省特色經濟作物生産特點,遴選根莖類蔬菜、標準果園、茶園、中藥材、山藥等特色經濟作物機械化生産案例5個以上。
      圍繞主要經濟作物生産,加快綠色高效農産品初加工機械裝備研發,進一步提升烘乾清理、儲藏保鮮、磨制壓榨、切分粉碎、分級包裝等加工環節機械化技術水平,加强農産品初加工機械化體系建設,實現一二三産業融合。加快篩選推廣一批符合生産實際需求的成熟農産品加工機械設備。組織有條件的地區開展農産品初加工機械化工作試點,支持糧食烘乾中心、果蔬初加工中心建設,助力農産品産後增值,遴選農産品初加工經營服務典型案例。
      (三)推進畜牧、水産機械化,促進畜牧、水産業發展
      根據河南省畜牧、水産業發展要求,在畜牧業全程機械化生産方面,重點研發推廣高效飼料收穫加工、智能飼喂、智能環控、養殖信息監測、疫病防控、畜産品智能化采集加工、畜禽糞污及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等機械化裝備。針對生猪、蛋鶏、肉鶏、奶牛、肉牛、肉羊規模化養殖生産,健全完善機械化標準體系,推進畜種、養殖工藝、設施裝備集成配套。加快主要畜種生産所需機械裝備的試驗鑒定,鼓勵企業開展物聯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推動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與畜牧業深度融合,推動機械化數字化融合和“智慧牧場”建設。構建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信息化的全程機械化生産模式,提高畜牧養殖業機械化水平,促進畜牧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在水産養殖機械化方面,重點推進水質監控、精准投喂和管控系統機械化,著力推進養殖池塘標準化、宜機化建設,滿足設備應用、機械通行作業需求。加快推行池塘工程化循環水模式,推進工廠化養殖,推廣裝配式水産養殖圈養設施和成套設備構建。促進水産養殖機械裝備創新,重點解决育種育苗、防疫處置、水質調控、尾水處理等薄弱環節機械化問題。積極推進水産養殖機械化信息化融合,推進設施裝備智能化、生産管理精准化和經營服務網絡化。生猪、蛋鶏、肉鶏規模化養殖機械化率達到70%以上,奶牛、肉牛、肉羊規模化養殖機械化率分別達到80%、50%、50%以上,2025年河南省建設規模養殖全程機械化示範縣15個。
      (四)推廣智能農機裝備技術,實現農業綠色高效機械化生産
      完善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的農機裝備創新體系,支持産學研推用深度融合,協同開展基礎前沿、關鍵共性技術研究,促進種養加、糧經飼全程全面機械化創新發展。解决農業機械數字化、農機裝備新材料、新工藝等“卡脖子”問題,推進新型高效節能環保農用發動機、大馬力拖拉機轉向驅動橋、自動變速箱和農機裝備專用傳感器等零部件研發,全自動化畜牧高端裝備研發,進一步提高農機裝備鑒定服務能力。推進北斗自動導航、ISOBUS(農機總綫) 、高壓共軌、動力換擋、無級變速、新能源動力、機電液一體化等技術在農機裝備上的集成應用,加快創新發展大型高端智能農機裝備,推進畜禽水産養殖裝備信息化、智能化,促進智慧農業示範應用。啓動無人農場建設項目,發展智慧農業,促進農業智能裝備技術應用,推廣應用農業機械化生産智能管理系統。
      支持大馬力、高性能、綠色、複式農機新裝備和新能源農機産品應用研究和示範推廣。加大對保護性耕作、秸秆綜合利用、精量播種、精准施藥、高效施肥、節水灌溉、殘膜回收、畜禽糞污及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等綠色機械化技術與裝備推廣力度,推進農機報廢更新,加快淘汰老舊農機裝備。結合現代農業産業化轉型園、農業對外合作試驗區、科技園、創業園建設,創建一批高端機裝備機械化、智能化示範區。
      建設數字農業示範基地,推進大田作物精准作業、動物智能養殖、園藝作物智能化生産。支持優勢企業對接重點用戶,形成研發生産與推廣應用相互促進機制,實現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提高大田種植、設施種植、畜禽養殖、水産養殖設施和裝備的智能化水平。實施“互聯網十農機作業”,促進信息化與農機裝備、作業生産、管理服務深度融合。推廣智能農機裝備技術和農機作業監測、維修診斷、遠程調度等信息化服務技術應用,實現數據信息互聯共享,提高農機作業質量與效率。
      (五)改善農機作業條件,補齊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短板
      圍繞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實施宜機化改造,進一步改善農業機械作業條件。根據國土空間規劃和農業機械化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用電等相關政策,優先安排新型農機服務組織用地,確保配套設施用地需求,加强農機合作社等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基礎生産條件建設。探索共建共享農機庫房,推進區域性育秧育苗、産地烘乾等中心建設。科學規劃烘乾、機具庫棚、場院等配套設施。系統考慮各生産環節的機械化作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和服務功能,指導農機維修服務網點建設。充分挖掘土地資源的潜力,促進人、機、地有機結合。促進農業機械化生産基礎設施建設,增强農業生産防灾减灾能力,使我省農機作業保障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和大幅度增强。
      根據我省丘陵山區農業生産實際,著力解决各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緩慢、機械化生産水平低以及機械增長與效率效益不協調的問題。推進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使丘陵山區地塊小變大、短變長、陡變平、彎變直和互聯互通,提高農機作業便捷性。創新研製一批適應性强、入田易、作業易、可靠性好的小型輕簡農機裝備,按照産業特點和地區條件,開展丘陵山區機械化生産技術試驗示範,重點建設一批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示範區和示範農機合作社。研究適合丘陵山區的農機化發展模式和機械裝備技術,全面提升丘陵山區農機裝備和機械化生産水平。
      (六)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促進農機經營服務主體成長
      積極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逐步構建完善以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爲主體的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繼續開展農機合作社示範創建活動,重點支持農機合作社、農機作業公司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發展壯大。加强農機服務組織與家庭農場、種植大戶、普通農戶及農業企業組建農業生産聯合體,針對農業機械化生産需求,開展多種形式的集中連片農機社會化服務,提高農機使用效率和效益。創新現代農機經營服務模式,創建一批集農業生産與農機服務于一體的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機維修服務示範點以及“全程機械化十綜合農事”“物聯網十農機作業”等服務中心。健全新型農機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結合實際開展農機合作社理事長、農機手和維修工等農機實用人才培訓。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財政補貼等方式,引導多元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性技術推廣。落實農機服務金融支持政策,對新型農機經營服務主體實施稅收優惠政策,提高農機服務的市場化、專業化、規模化、信息化水平。
      (七)推進依法行政,加强農機安全生産
      依法管理農業機械化生産,深入貫徹執行《農業法》《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河南省農業機械安全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加大依法治機力度。規範農機市場,依法保護農機生産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加强農機維修執法工作,維護農機維修市場秩序,提高農機維修質量。圍繞提升監管執法能力,加强農機安全監管執法人員教育培訓。加强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駕駛培訓執法管理,確保培訓質量,提高駕駛員操作水平。
      强化農機安全生産,深化平安農機創建活動,探索發展鄉村農機監管隊伍,推行網格化管理,築牢農機安全生産監管防綫,實施拖拉機“亮尾工程”。加强對農機監理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監理人員的業務素質。支持農機監理裝備更新換代。探索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農民機手到期換證、定期年檢的自覺性。探索開展各類農機政策性保險保費業務和補貼辦法。强化安全防範措施,以“創建平安農機,促進鄉村振興”爲契機,加强安全檢查治理,糾正無牌行駛、無證駕駛、違章載人等違法行爲,遏制重特大農機事故發生。加强農機安全宣傳,努力營造“平安農機”的和諧氛圍,確保農機安全生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組織領導
      深入貫徹《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建立政府多部門配合的農業機械化協調推進機制,明確發展思路、工作重點和目標任務,統籌做好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産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完善糧食安全責任制等政府目標考核中農業機械化方面的內容,强化地方黨政同責,加强經費保障,確保工作落實。充分認識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意義,將其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構建上下聯動、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
      促進政府與市場良性互動,依靠市場力量和農民的創造性,及時發現和總結推廣典型做法,因地制宜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更好地發揮政府在推進農業機械化中的引導作用,重點在公共服務等方面提供支持,爲市場創造更多發展空間。深入推進農機裝備産業和農業機械化管理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推進政務信息公開,加强規劃政策引導,優化鑒定推廣服務,保障農機安全生産,切實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政府在推進農業機械化中的引導作用,加强政策規劃引導,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
      (二)加大政策支持
      穩定實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發揮補貼的導向作用,著力穩重點、擴範圍、優服務、强監管、提效能,突出優機優補。加大財政資金統籌整合力度,集中支持農業高質量發展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積極開展農機購置綜合補貼試點工作,實施購置補貼與作業補助、貸款貼息、融資租賃承租補助等相結合的補貼方式。加大農機報廢更新補貼力度。推動創新農機金融保險服務,探索將權屬清晰的大型農機裝備納入農村資産抵押擔保融資範圍,鼓勵開展農機保險。拓寬投融資渠道,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農業機械研發、推廣、生産和保障各領域,引導農機服務組織參與土地規模經營、農業産業規模經營。
      (三)注重人才培養
      健全新型農業機械化人才培養體系。推動農業工程高等教育面向農業現代化、農機裝備産業轉型升級開展研究與實踐,促進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改革。支持更多高校開辦農業工程類專業,擴大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招生培養數量。推動産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優勢農機裝備製造企業與學校共建共享工程創新基地。支持引進農機高端人才,開展多方位、多層次農機人才交流和培養。充分發揮基層農機人才在推動技術進步和機械化生産中的重要作用。深入開展糧食作物機收减損、水稻機械栽植、保護性耕作等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産爲內容的一綫專業農機手培訓,加快農業機械化主推技術到位率,切實提升機手關鍵環節操作水平和作業質量,支持農機生産企業、農機合作社培養農機操作、維修等實用技能型人才。鼓勵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創辦、領辦新型農機服務組織,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綫農機人才隊伍。
      (四)營造良好氛圍
      加强農業機械化宣傳輿論引導工作,健全農業機械化信息宣傳機制,開展信息宣傳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信息宣傳質量。加强輿論引導,推介典型經驗,宣傳表彰先進。圍繞規劃重要目標,實施情况,組織跟踪報道。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學會、農業機械協會等社會團體作用,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微信、微博等現代信息傳播媒介,大力宣傳農業機械化發展成效和經驗,提高農業機械化工作的社會認可度和影響力,不斷深化各級黨委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對發展農機化的認識,推動農機化政策的監督和落實,普及農機化新技術,大力營造全社會瞭解農機、理解農機、關注農機、重視農機、支持農機的良好氛圍。

上一篇:
中國機械聯專家委召開機械工業“十五五”規劃研究工作專題研討會
下一篇:
廣西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
網站推薦:
 國家信息中心 國務院發展 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發改委 中國科學院 中國海關 國家統計局 中國財政部 中國檢察院
關于我們 | 聯繫我們 | 訂購流程 | 付款方式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誠聘英才
Copyright: Chinese Scien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086-10-84675230    FAX:0086-10-84673367     E-mail:service@zkreport.org
Qingnian Chuangye Building,Baisha Rd. 200#,Changping District,Beijing,China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