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服裝企業通過“一帶一路” 進入跨國布局
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海外市場需求下滑、國內人力成本持續上升以及應對更多外部競爭……如何在壓力和困難面前尋找機遇和動力,是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急迫訴求。
早前集中在沿海地區的紡織服飾企業在經歷各種探索後選擇遷移工廠,而這又分化爲兩種,一種是往勞動力多且薪資更低的內地遷移,而另一種則是往選擇“走出去”,積極利用國際市場的資源降低生産成本,實現企業進一步發展。後者主要基本上都是出口加工型企業,外單比較多。
中國紡織企業“走出去”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因爲過去美國、歐盟等國家對我國都有配額限制,所以當時爲了規避配額,有一批企業就到東南亞去建廠,但是那個時候,台資和港資企業比較多。這也是中國企業去東南亞建廠的第一個小高潮。
第二階段是2009年開始至今。2009年以來,國內的生産成本不斷提高,爲了降低成本,以出口爲主的紡織企業就紛紛去了東南亞建廠。這些出口型企業除了應對國內的成本的提高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棉花的問題。東南亞的棉價比我國棉價低,所以這一點也吸引了一部分企業去了東南亞。
可見國內的紡織服飾企業“走出去”已有多時。不過,即使到了第二階段,有實力走出去的也都是一些在行業內排名靠前的有資金的大型企業。
這些“走出去”的企業大部分是在沿海地區,基本上都是出口型企業,接單以外貿爲主。他們走出去的原因主要是爲了降低生産成本,這其中包括土地、勞動力、原料等生産要素的成本。而這也是國內目前所有紡織服飾加工工廠會遇到的問題。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勇認爲紡織企業“走出去”建廠既是進步也是挑戰。他指出,如今“走出去”紡織服裝工廠多是到東南亞去建廠,這些類型的企業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隨著我們勞動力成本的上漲,這種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到勞動力低廉的國家去,這對于行業來說是一種進步。但目前紡織企業到東南亞去建廠還是一種被動型的“走出去”,中低檔訂單大量從中國流向了東南亞,我國紡織品出口也因此受到了較大的影響,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挑戰。
但此前不少去東南亞建廠的企業遇到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這讓不少沒有實力和大企業一樣直接同當地政府談判的中小企業望而却步:首先是東南亞的投資環境。一些國家政局不穩,國家領導人經常更迭,其經濟和吸引外資政策也隨之改變,這種政策的不連貫性直接影響到國內企業境外投資的開展,同時大大增加了投資風險。其二是勞動力素質問題。紡織行業儘管是民生基礎行業,但是對于生産工藝、技術設施、質量控制等方面要求比較高,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在這方面的人才比較短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紡織企業的發展壯大。第一財經記者此前在采訪不少企業中也瞭解到,不少加工廠負責人表示,東南亞地區只能完成較爲初級的加工,如果是精細類的服飾製品,還是需要再國內完成。三是基礎設施問題。東南亞國家在經濟上不是很發達,因此,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幷不完善。特別是在物流、交通、電力等方面對紡織企業的生産經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2015年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呈現量價雙降。而在艱難走過2015年後,國內的紡織企業面對形勢更爲嚴峻的2016年,根據前三季度的數據判斷,2016年出口下降的局面已定。高勇指出,儘管現在的政策是保持內需,但是出口不能不保持。從訂單上我們還要爭取,我們在國際上的市場份額還要保持住。
無論如何,如今“走出去”已經成爲大勢所趨。隨之而來的則是政策性的支持。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和商務部共同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這標志著“一帶一路”戰略正式起航。
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對于紡織服裝企業可以有更多更廣的發展路徑和版圖:到非洲種棉花、在東南亞和南亞建加工基地、鋪設海外物流網絡……通過整合“一帶一路”沿綫資源,實現産業鏈的全球化布局。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紡織行業分會貿易投資促進部副主任劉耀中認爲,“一帶一路”將會有效降低我國紡織産業在周邊國家布局中的成本和政治風險,同時還能挖掘更多的貿易潜力,爲企業國際化成長創造有利的環境。
這讓原本尚持遲疑態度的中小企業也開始變得積極而開放起來。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不少地方政府也鼓勵當地企業選擇抱團的在“一路一帶”沿綫開廠設園,通過政府與政府的對接,設立引導資金、落實扶持政策、建立工作機制,爲紡織服裝企業落戶提供有效保障。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指出,走出去和國際化是手段不是目的,要爲增强企業核心競爭力服務。“走出去”時要注意計算綜合成本,發揮投資目的地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