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2016年初發布的《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顯示,中國已成爲世界第二研發大國,中國科技在全球的地位日益突出。近年來,以創新發展爲理念的中國科技探索之路,創造了多項令世界刮目相看的科技成就。
有「天眼」之稱的單體射電望遠鏡
9月25日,歷時22年設計和建造,有「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貴州落成啟用,成為世界最大的望遠鏡。外國科學家形象地描述「天眼」的威力:你在月球上打手機它也能發現!


比銀行金庫還要寶貴的「基因庫」
9月22日,籌建5年的深圳國家基因庫正式運營,這是繼美國、歐盟、日本之後,全球第四個國家級基因庫,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基因庫。深圳國家基因庫定了一個小目標,在不遠的將來,深圳市民都能用基因的方法來做癌症早期預測預防。

揭開世紀工程最後「謎底」的升船機
9月18日,目前世界上技術難度最高、規模最大的升船機——三峽升船機正式進入試通航階段,三峽工程最後的謎底揭曉!這意味著,船舶再也不用爬三四個小時的「樓梯」,只需要乘40到60分鐘的「電梯」就能翻越三峽大壩。

中國第一個電子元器件的大數據庫
5月,中國第一個電子元器件的大數據庫建立。電子元器件產業在國外非常發達,大部分製造企業和技術都掌握在美國、歐洲和日韓等國家,中國目前正在奮起直追。在這個大勢下,深圳市雲采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中國首個電子元器件數據庫采芯網FindIC,為中國電子行業發展邁出了跨越式的一大步。據悉,數據庫目前已突破2億條電子元器件報價信息,並持續每天增長超過百萬計。

中國迄今持續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行
10月17日,早7時30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將在軌飛行30天,完成神舟十一號飛船的操控,與天宮二號空間試驗室交會對接。

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後,將開展多項在軌試驗,包括首次進行我國航天飛行中的醫學超聲檢查,參與多項應用載荷技術試驗,進行太空植物栽培試驗等;此外,組合體飛行期間,航天員們還將開展精彩的科普項目。
此次「太空征途」為中國空間站建設打下基礎,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