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是上汽集團實現戰略轉型的重要舉措,經過多年投入後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其新能源汽車迄今仍大批使用進口電池,這使得上汽集團面對政策新規時突增變數
國內汽車行業龍頭老大--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汽集團”,600104.SH),將面臨旗下新能源汽車能否繼續獲得國家補貼的問題。這緣于工信部發布的《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範條件》,其中規定:在今年7月1日之後,采用LG等國外電池廠商的新能源汽車將無法獲得補貼。而上汽集團旗下大批量新能源汽車使用的正是LG動力電池。
上汽集團對新能源汽車業務無疑是相當重視的,早在2001年上汽集團便開始在新能源領域布局,最近獲得證監會審核通過的150億元的定增計劃中,將有86億元用于新能源汽車項目。但是,不久前一則“榮威E550自燃”的消息,還是令上汽集團頗爲尷尬,花巨資就能做好這件事嗎?那麽,上汽集團將這一定增計劃中的半數以上資金投入到新能源業務是出于何種考慮?這86億元中是否將有資金用于自主研發動力電池?面對新規,上汽集團是否會轉向使用國産電池,而不再使用進口電池?就以上相關問題,記者在上海靜安區威海路的上海汽車工業大厦附近,得到了某位接近上汽集團內部人士的部分回應。
投入巨資發展新能源汽車業務
上汽集團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投入已久。據瞭解,早在2001年上汽集團就已啓動燃料電池項目,2006年,上汽集團在北京車展上展出了國內首款自主研發的混合動力轎車。2011年,上汽集團推出榮威750中混轎車,一年之後,推出榮威E50純電動微型小車和榮威E550插電强混轎車,幷實現批量投産。
長久的努力取得了成效,太平洋汽車網數據顯示:今年1-5月,上汽集團的新能源汽車産品之一——榮威E550就銷售了5229輛。6月16日,上汽集團甚至參與了上海迪士尼樂園的開幕,其和申迪集團達成戰略合作:上汽集團將向申迪集團交付首批100輛新能源汽車,作爲上海國際旅游度假區用車。
成效背後是巨大的投入。據某位接近上汽集團的內部人士告訴《投資者報》,“從2009年到2015年間,上汽集團在新能源方面投入近60億元。”而上汽集團對新能源汽車的大力投入仍將繼續,該公司于今年4月21日被證監會批准的總額達150億元的定增計劃中,用在新能源汽車項目上的資金超過這筆巨資的一半,達到86億元。
公告中披露這86億元將用來推動自主品牌節能與新能源乘用車新産品的産業化與市場化。預計至2020年,投入産業化的自主品牌節能與新能源乘用車國內和海外市場合計年銷量約30萬輛,年銷售收入約400億元。
對于爲何如此興師動衆地推動旗下新能源汽車業務的發展?上汽集團曾在公告中稱: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是上汽集團實現戰略轉型的重要舉措。當前,傳統汽車行業的競爭愈發激烈,汽車行業面臨變革和轉型,在此情况下,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開始快速發展,汽車企業紛紛從傳統汽車行業逐漸涉入新能源汽車行業。作爲國內汽車行業的龍頭,如果公司不能把握行業發展方向,不能準確判斷技術發展趨勢,持續增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則公司在市場的地位將受到一定影響,會錯失業務發展的良好時機。
對此,前述接近上汽集團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通過這個定增計劃大家能感覺出上汽對新能源這塊業務的重視,但新能源汽車方面幷非只有上汽一家車企投入的多,而是大家都在搶這個市場,上汽只是新能源汽車這個行業中的一個小分子。一個企業要看到未來10年後要做什麽、要取得哪些成績。我們對新能源業務會這麽看重,也是因爲整個汽車行業這幾年中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核心技術——電池仍依賴于進口
然而,儘管從世紀初便開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布局,幷且在燃料電池上已取得些許成績,但在動力電池方面,上汽集團仍大批量使用進口電池。2010年,上汽集團雖與A123合資成立“上海捷新動力電池系統有限公司”,但上汽集團迄今仍未實現自主研發生産電池。有報道也稱,上汽集團大部分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使用的都爲LG或是A123電池。
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部件,决定新能源汽車産業能否實現商業化、産業化以及未來的應用前景。相形之下,全球新能源汽車巨頭特斯拉雖也長期使用松下電池,但近年來也在投資建廠實現自産電池。其在內華達州投資50億美元建立的Gigafactory將于今年7月29日開業,這個工廠的目標是——其電池産能在2020年可以達到滿足50萬輛汽車的需要。
特斯拉爲何要實現電池供應不再依靠外援?對此,特斯拉在華公關部工作人員袁野告訴《投資者報》記者:“電動車的核心技術就是電池,如果整車製造商自己不生産電池,電池供應商無論漲價還是停止供貨都會影響整車的利潤,所花費的製造時間。”
然而,畢竟不同于特斯拉,上汽集團新能源汽車的産量仍只在總産量中占據著小部分,前前後後花了不少錢却始終還是沒有自己的電池産品,這也不能都賴上汽集團,因實現自産電池對于上汽集團很可能是個虧本買賣,到時候投入會超過收穫。
不自主生産電池在國內汽車製造行業是個普遍現象,上汽集團幷非個例。國內現在的情况是:生産電池的廠商如國軒高科、威宏電子、中航鋰電等幷不生産整車,而整車廠商中除了以電池起家的比亞迪外都不生産電池。爲什麽會出現這種狀况呢?
國內某上市車企內部人士告訴《投資者報》記者:“現在整車廠新能源汽車的生産量畢竟有限,如果汽車廠生産的電池只配置于自家産的整車,這在成本上幷不划算,相反,車廠外購電池要比自産自用便宜。
北汽電動車相關部門一位工作人員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電池的前期投入過于巨大,而且電池製造用的是電化學行業的配方技術,大部分車企幷不掌握這一技術。攻克電芯的技術對于傳統車企非常難,因爲它與車企本身的業務差距很大。因此,車企自産電池很可能投入與産出不成比例,相比之下,與電池廠合資是一個比較低成本、見效快、又能滿足整車應用的方式。”
綜上所述,電池雖爲電動車核心部件,但前期投入巨大短期難以看見效益。鑒于此,上汽集團是否會把定增投入在新能源業務中的86億元用于自主研發電池?前述某位接近上汽集團的內部人士幷未正面回答這一問題。僅對記者表示:“電池系統是非常複雜的。我們若把這塊業務做好了,但同時却出現了成本控制不下來的局面,我想是無論對于我們自己還是對消費者都是難以接受的。”
“是否換用國産電池”有懸念
或許是前期巨大的投入使得上汽集團在研發新能源電池上退縮了,但國家補貼政策的變化逼著其必須做出改變。工信部曾發布《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範條件》規定:在今年7月1日之後,采用日本松下、韓國三星以及LG等國外電池廠商的新能源汽車將無法獲得補貼。上汽集團2015年年報中披露,其在新能源汽車的生産上共得到11億元補貼款。眼下,補貼政策即將調整,這一國內汽車業巨頭將如何應對?是轉向使用國産電池還是提高售價依舊使用進口電池?
對此,上汽集團內部人士給出回應:“國家出臺這個規定也是爲了鼓勵國産電池的發展,如果很早以前有這樣的規定,我們也會使用國産電池。但之前國家幷沒有任何這方面的要求,在這種情况下,我們肯定先考慮到顧客的利益。我們所使用的電池質量和安全性都較有保障、很具性價比,這在商業上是合理的、負責任的態度。但是國家這麽做肯定有其道理,那我們也會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但是我們廠商也不會置消費者利益于不顧。”
“企業不能替代政府去做决策,對于上汽集團來說在國家政策沒有强行規定的情况下,我們會選擇有利于消費者的决策。部委的决策自有其道理,但對于企業來說,它也要考慮到對自己和消費者的責任。”這位接近上汽集團的內部人士補充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