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導航 |
|
|
最新專題視野 |
【時間:2025-4-25】 |
0 引言
當今全球能源領域,轉型浪潮汹涌澎湃,各國都在積極探尋可持續發展能源路徑。我國作爲能源生産和消費大國,積極引領全球綠色轉型,深入實施能源安全新戰略,持續推動能源結構綠色化低碳化。煤炭是我國資源賦存最豐富、開發成本最具優勢、産能基礎最龐大的化石能源,長期以來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占據重要地位。然而,在“雙碳”背景下,煤炭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型壓力。“十五五”時期,對于傳統煤炭生産企業而言,是必須加快轉型步伐以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關鍵時期,是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
1 “十四五”時期,煤炭企業轉型發展主要成就
1.1 區域布局持續調整,轉型發展進入新階段
1)大型煤炭企業加速進入新疆市場。近年來,晋陝蒙逐步成爲我國煤炭的主産區和主要調出區,新疆逐步由煤炭戰略儲備區轉爲重要資源接續地,國家能源、華電、潞安、山能、徐礦、河南能化、伊泰、保利、特變、廣匯等30餘家煤炭企業加快開展新疆煤炭資源開發,推動疆煤融入全國大市場。
2)中東部資源枯竭地區企業主動調整區域布局。東、中部地區傳統煤炭企業,面對資源接續能力不足、開采技術風險增大、生産成本日益升高等發展瓶頸,積極調整資源開發布局,對內挖潜提質增效,對外以蒙新煤炭富集區爲資源靶區,規劃跨區域煤炭資源接續戰略,走出一條煤炭企業優化布局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3)煤炭企業帶動西部地區産業協同發展。煤炭企業在區域布局優化過程中,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帶動地方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推動煤基産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一大批循環經濟園區相繼建成,形成了資源環境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産業新格局,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注入强大動力。
4)煤炭企業走出國門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交流。煤炭企業通過參與境外資源勘探開發、一體化聯營、技術裝備輸出、工程承包運營等多種方式“走出去”,爲推動全球能源合作與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例如:國家能源集團産業遍及美國、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山東能源集團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南美等地區資源開發取得重要突破;中國中煤、中國煤科、鄭煤機等大型企業智能化煤礦綜采成套裝備及技術服務出口歐洲、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區。
1.2 業務結構持續優化,非煤領域成績斐然
1)拓展煤基化工領域。“雙碳”目標下,煤炭企業肩負能源保供和低碳轉型雙重使命,積極延伸下游産業鏈,在現代煤化工、煤與生物質共轉化技術、煤基炭材料等方向,持續加强與下游煤基産業發展協同聯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顯著提升。例如:國能集團建成鄂爾多斯108萬t/a煤直接液化項目、包頭60萬t/a煤制烯烴項目、寧煤400萬t/a煤間接液化項目等國家級示範工程,實現了煤炭向油品、化工品轉化;山能集團建成濟寧焦氣化、魯南高端化工新材料深加工、榆林高端煤制油、鄂爾多斯煤基化工新材料、新疆煤化一體化“五大化工基地”,聚甲醛、己內醯胺、乙二醇等高端化工産品産量1600萬t。
2)拓展新能源領域。近年來,煤炭企業利用土地、資金等優勢,持續探索煤炭與新能源耦合發展模式,既爲新能源創造更大發展空間,也爲煤炭企業轉型發展打通了新途徑。例如:同煤集團建成全國首個光伏“領跑者”基地;淮南礦業利用采煤沉陷區建成全球最大“漁光一體”水面漂浮式光伏電站;國能集團在鄂爾多斯建立“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光伏+農林牧漁”綜合業態模式。
3)拓展煤炭裝備製造領域。近年來煤炭企業對煤炭機械設備需求不斷提升,部分傳統煤炭生産企業積極向上游煤機裝備製造領域延伸業務,例如中國煤礦機械裝備公司、山東能源裝備集團、晋能控股裝備集團、平煤神馬裝備集團等,引領著全國煤炭裝備製造産業的發展,爲煤炭工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爲煤炭企業的多元化轉型發展探索了新的方向。
1.3 數字化加速推進,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
1)數字化轉型頂層設計廣泛推行。截至2023年底,84%的煤炭企業已經完成“十四五”數字化轉型頂層設計,各企業頂層設計總體戰略目標清晰、重點任務明確,符合現階段煤炭企業數字化轉型需要。
2)數字化建設投入逐年增加。“十四五”前三年,煤炭企業數字化研發投入年均增長率達20%,取得數字化相關發明專利數量年均增長超25%。
3)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煤炭企業在5G、機器人、自動駕駛等技術研發與應用方面走在了國內各工業領域前列、走在了國際煤炭行業前列,截至2024年5月底,全國煤炭企業智能化建設投資累計完成1120億元,累計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993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2232個,煤礦機器人應用超過1000台套,超過500台無人駕駛車輛在30餘處露天煤礦運行。
4)數據要素資源逐步發揮價值。“十四五”前三年,煤炭企業直接獲取所屬煤礦視頻數據、調度數據、人員定位數據、生産安全數據、監測監控數據的比例分別達到92%、88%、88%、84%、84%;可直接獲取設備運行數據的比例提升至56%左右。
5)助推企業提質增效顯著。近3年來,煤炭企業全員勞動生産率(工業增加值/職工人數)年均增幅超過20%;各企業月度財務决算效率提升約40%,其中國家能源集團、山東能源集團、陝煤集團和淮河能源集團4家企業决算效率達到3天內。
1.4 科技創新成果豐碩,技術突破推動産業升級
1)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近年來,我國煤炭行業整體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認識逐年增强,煤炭企業年科技創新投入占企業總營收比重由不足2.5%提升至超過3%,企業內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也日趨完善。例如:冀中能源集團2023年全年研發投入35.9億元,同比增長10%;山煤國際2023年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5%;中煤集團《科技創新獎勵管理辦法》明確,職工獲得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的,給予最高60萬元獎勵。
2)企業取得關鍵技術、重大裝備研發突破。煤炭企業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爲戰略支撑,基礎理論研究與關鍵技術、重大裝備研製取得大量突破,推動了煤炭行業安全、高效、綠色、低碳轉型。例如:國能集團成功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8.8m超大采高一次采全高工藝及成套裝備,實現全球綜采裝備和開采技術歷史性變革;河南能源集團攻克了一批行業“卡脖子”難題,形成了涉及薄中厚多煤層、多工藝沿空留巷技術體系,年均沿空留巷工程量10000m以上。
3)企業“科技保安”能力顯著提升。煤炭企業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成果在安全生産方面的轉化力度,確保了我國煤炭行業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大幅下降,百萬噸死亡人數由2011年的0.564人下降到2023年的0.094人。例如:川煤集團因地制宜選用保護層開采、穿層預抽、順層預抽、頂板高位抽采、Y形通風等關鍵技術杜絕了瓦斯事故的發生;國能准能集團采用自研毫米波雷達、數字孿生等新技術,利用無人礦卡解决露天礦夜晚及惡劣天氣情境下礦卡司機作業安全隱患大的問題。
2 “十五五”時期,煤炭企業轉型面臨的主要挑戰
2.1 能源結構深度調整,企業競爭壓力增大
碳中和進程中,我國煤炭消費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逐年走低,消費量呈先增後穩再降的趨勢,即到2028年左右煤炭消費達到48億t左右實物量峰值水平,此後十年維持在40億t以上,而後至2060年逐步降低至10億t左右。面對能源結構的深度調整,煤炭企業容易陷入“市場好時不想轉型、市場壞時沒錢轉型”的境地。同時,隨著煤炭需求的下降,煤炭生産企業間的“內卷”强度會越來越大,企業利潤下降又將進一步削弱企業創新動力和轉型進程。近年來,傳統煤炭企業雖已從粗放走向精細,但是整體發展質量不高,與現代企業在管理理念、技術創新、綠色發展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使得傳統煤炭企業在能源結構深度調整的背景下,轉型發展之路更加艱難。
2.2 低碳壓力日益增大,未來轉型道路曲折
煤炭企業碳排放主要包括CO2直接排放、CO2間接排放和CH4逃逸3類。碳達峰階段主要涉及CO2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碳中和階段將CH4逃逸折CO2排放納入統計。隨著我國“雙碳”戰略的深入推進,煤炭資源開發將逐步納入碳排放考核,煤炭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壓力增大。碳達峰階段,山東、江蘇、河南、東北等省份的一些煤礦企業經過長時間高强度開發,淺部開采條件較好的資源逐漸枯竭,開采重心向深部、薄煤層轉移,開采難度增大、能耗提升,减排壓力增大。碳中和階段,占煤炭産業碳排放總量絕大部分份額的CH4折算CO2排放將納入考核,將大幅抬升煤炭企業碳排放核算值,增加煤炭企業碳排放成本,對煤炭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提出更高要求。
2.3 耦合發展能力不足,産業協同效應待提升
煤炭企業雖多有轉型意識和轉型緊迫感,但在與煤基化工、煤機裝備、新能源等産業融合時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技術銜接不緊密,缺乏有效融合機制,如煤炭與化工産業耦合中高效轉化技術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企業間合作模式單一,缺乏深度合作與協同創新,各自爲戰難以形成産業合力。産業協同效應不充分限制了煤炭企業轉型發展,産業鏈協同作用不明顯,無法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和效益最大化,且大部分傳統煤炭企業較難在發電領域與既有電力企業競爭,新能源指標獲取困難、項目推進緩慢,轉型發展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3 “十五五”碳達峰背景下,煤炭企業轉型發展原則及方向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心重視煤炭企業轉型發展。“十四五”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已連續三年到煤炭企業考察調研,多次對煤炭安全穩定供應、煤炭科技創新、清潔低碳發展、産業轉型升級等各方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
3.1 煤炭企業轉型發展原則
3.1.1 堅持把保障能源安全作爲轉型發展首要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裏”“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煤作爲主體能源是必要的,否則不足以支撑國家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確保能源資源、重要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向好發展,能源需求還將保持剛性增長。立足我國資源禀賦條件,煤炭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堅强能源保障,煤炭企業是踐行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守護能源安全防綫的關鍵抓手和重要支撑。
3.1.2 堅持把職工的美好生活作爲轉型發展根本目的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脚點。當前,煤炭企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既有創建世界一流示範企業,也有數量可觀的虧損企業,老礦區煤炭企業人多包袱重,轉型發展亟待精准的政策支持。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爲了改善民生,煤炭企業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改善職工工作生活條件,提高職工收入水平,不斷增强職工獲得感和幸福感。
3.1.3 堅持把培育新質生産力作爲轉型發展內在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新質生産力是煤炭企業發展的新動能、競爭優勢的新支撑、科技創新的新標準,培育新質生産力是煤炭企業推動轉型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當前,煤炭企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産業重塑、由大變强的關鍵時期,應進一步堅定以科技創新引領企業現代化建設步伐,打造核心競爭力和獨特競爭優勢,實現企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3.1.4 堅持把高效綠色低碳作爲轉型發展主攻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作爲一種能源,煤的量要控制,要按照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對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走轉型升級這條路。當前,新能源已經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在確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煤炭消費减量替代步伐將加快。煤炭企業應協同推進降碳、减污、擴綠、增長,加快煤礦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步伐,實現煤炭生産提質降耗、降本增效;加强煤炭節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推動煤炭向原料、材料和終端産品轉變,向産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促進煤炭全産業鏈、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發展。
3.2 煤炭企業轉型發展思路
3.2.1 兩大轉型發展方向
1)對存量産業進行全面優化升級。針對傳統煤炭開采與加工環節,大力實施技術改造與流程優化、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清潔能源使用,全面提升企業綠色化水平。
2)積極培育幷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與未來産業。以煤爲基,利用土地等資源優勢開展新能源、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業務拓展,探索更多企業發展空間,打造企業發展新增長極。
3.2.2 三大轉型發展重點
在“雙碳”戰略目標指引下,煤炭企業應堅定秉持提質、綠色、協調發展理念,通過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資源整合能力、內生動力、轉型活力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企業朝著産業結構與區域布局更爲合理、形態與業態更加高級的轉型發展階段穩步邁進。
1)煤炭産業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須始終貫穿于發展全過程,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與低碳發展能力的關鍵支撑,充分體現“提質”要義。在這個過程中,煤炭企業不斷改進煤炭開采與加工技術,提高産品質量與附加值,實現産業持續優化升級。
2)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是雙碳目標下煤炭企業實現發展方式轉變的重點方向。煤炭企業需更加强調煤炭産業的綠色發展,通過采用環保技術、降低碳排放等措施,實現煤炭産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體現“綠色”要義。
3)多元協同耦合發展。多元協同耦合發展是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對煤炭與新能源優化組合的具體要求。煤炭企業需更加有效地擴展煤炭産業邊界,促進煤炭與新能源的協同發展,實現能源供應的多元化與穩定性,體現“協調”要義。
4 “十五五”碳達峰背景下,煤炭企業轉型發展路徑分析
4.1 能力提升路徑
4.1.1 提高新質生産力建設水平
1)以國家、行業各項標準體系爲引領,結合企業實際,精准謀劃智能煤礦建設。總結評估煤礦自身智能化建設成果成效,以解决企業生産過程的痛點難點爲導向,科學謀劃增量智能化建設項目,切實做到“建而有效”。
2)以信息技術爲重要基石,全力夯實企業智能建設基礎。積極研發幷應用高端智能一體管控平臺,努力實現煤炭開采的遠程操作和智能聯動;建設內部煤礦雲計算數據中心,促進生産運營與大數據深度融合。大力推進煤礦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改造、升級與建設。
3)以關鍵技術爲抓手,推動關鍵環節實現智能化。加快突破井工礦采煤面精准地質探測、慣導精准定位、自動超前支護,掘進面智能割、支護及同步作業等關鍵技術;加快攻克露天礦無人駕駛、智能鏟裝、遠程操控等關鍵技術。加快煤礦機器人研發應用、基礎設施感知能力提升。
4.1.2 推動先進工藝技術的應用
1)推進煤炭企業生産裝備高端化。提升老礦區井工礦采掘裝備,實施露天礦電鏟、卡車升級,研發應用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智能型的煤礦裝備。
2)積極應用先進采煤工藝技術。統籌考慮煤礦自身接續計劃、地質條件及産量計劃等因素,井工礦采用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開采、小煤柱沿空掘巷等技術實現降本提效;露天礦積極采用自移式破碎站開采技術等,探索連續和半連續工藝的可行性,進一步提高生産效率。
3)加强智能化建設技術支撑。加大投入持續開展透明礦井建設關鍵技術、智能化采(剝)掘技術、智能安全監測技術、智能裝備等研發,提升企業智能化水平。
4.1.3 夯實煤礦安全生産基礎能力
1)加强企業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健全企業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體系,落實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雙重預防機制,强化采空區、瓦斯富集區、導水裂隙帶等隱蔽致灾因素普查和采掘接續專項監察,有效管控衝擊地壓、水、瓦斯、邊坡等重大地質灾害風險,著力推進重大灾害和隱患治理,夯實安全高效生産基礎。
2)提升重大灾害防控科技創新水平。大型國資央企要在科技引領方面做出表率,更多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加强深部礦井多灾種一體化智能防控、煤礦衝擊地壓主控地質因素及發生機理、大采深礦井煤層底板岩溶發育規律、露天礦滑坡灾害精准化預警等理論探索。
3)高標準推進安全煤礦建設。將安全標準化建設作爲打造本質安全型企業重要抓手,持續開展安全標準化提升行動,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推進安全煤礦建設,爲企業穩定發展築牢堅實安全根基。
4.2 綠色低碳路徑
4.2.1 加强煤炭開發節能提效
1)提升企業節能降碳管理水平。梳理用能和排碳環節,明確自身節能减排工作重點,建立健全煤礦能耗統計制度,完善能耗在綫監測系統,制定年度、月度能耗指標幷加强考核,促進煤礦能源合理使用和分配。
2)推進采選裝備節能改造。積極采用智能節電、節水、節油等技術,加快高耗能設備技術改造。在井工礦推進礦井采掘設備變頻改造、變頻永磁同步電機替換,積極研發引進刮板機自動調速技術;加强智能運輸系統改造,實現節能降耗和主運輸系統無人值守。在露天礦探索開發和應用礦卡節油技術,推廣應用燃油添加劑,逐步提高節油率。在選煤廠推廣應用智能高效節能器,實現從供電源頭到用電負載的電網濾波、穩壓、限流,大幅提升節電水平;探索開發智能煤流啓停技術,减少帶式運輸機空載運行時間,降低無效功耗;進行生産車間照明節能改造,大幅提高照明能效。
4.2.2 加快清潔低碳能源替代
1)實施煤炭生産及輔助環節新能源車替代。根據煤礦所在地區氣候條件及自身生産工藝水平,加快推進純電自卸礦卡、氫能重卡等新能源車輛的示範和應用。有條件的企業探索開展井下運輸車輛新能源汽車替代,實施生産輔助用車電代油計劃;探索露天煤礦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大型卡車“以電代油”。
2)推動礦區電能替代及“綠電”使用。探索實施礦區除車輛使用外其他生産及輔助環節電能替代,推動采煤工作面空壓機等設備電驅代油驅,以及礦區純電鍋爐、生物質鍋爐代替燃煤鍋爐等。探索抽采瓦斯發電以及風電光伏等“綠電”對礦區外購電力的補充替代,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儘快實現包括采購綠證在內的100%“綠電”使用率。
3)因地制宜實施清潔供熱。推進礦區集中供熱改造,配套建設高效化、智慧化熱網,拓展多元化、綠色化熱源。積極探索礦區熱源清潔化替代工作,就近引入集中式熱源替換燃煤鍋爐供熱,因地制宜推廣新型熱管回收礦井乏風餘熱、天然氣鍋爐用于風井等用熱量較大的分散場所采暖。
4.2.3 持續推進生態綠色開發
1) 探索煤炭企業煤炭清潔綠色發展新模式。堅持黑色煤炭綠色開采理念, 加强煤炭開采全過程 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 從源頭控制污染, 提高資源 回收率, 推進煤企發展模式和環保管理模式轉變。
2) 持續突破綠色開采新工藝新技術。因地制 宜、 一礦一策, 持續革新開拓開采方法和技術, 加 强生態環境低擾動綠色開采技術研發應用, 减少煤 炭開采對生態的破壞, 保護和利用地下水資源。探 索廢水零排、 固廢高效充填、 井下煤泥複用等技 術, 實現煤礦廢水、 廢氣、 廢渣的完全處理利用。
3) 高水平推進企業綠色礦山建設。堅持綠水 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不斷提高綠色礦山建設質 量和水平, 降低企業環保和經營風險, 爲所在地生 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積極力量。
4.3 偶和協同路徑
4.3.1 推動煤系伴生資源共探共采
1) 加强資源綜合勘查。對企業已獲礦業權煤礦進行綜合勘查, 探明含煤地層中煤、 油、 天然 氣、 水、 稀有金屬等資源的賦存條件, 發現可規模 開采利用的礦種, 及時申報儲量、 申請增列礦種。
2) 加强與地方政府溝通。深入研究伴生資源 探采政策, 加强與政府部門溝通對接, 嚴格遵守相 關資源涉密紀律要求, 確保各項工作合法合規。
3) 提高資源獲取科學性。統籌企業自身發展 條件、 産業布局等實際, 綜合考量煤炭資源和伴生 礦資源賦存條件、 資源價款等, 系統開展煤炭與共 伴生資源聯合開發可行性和經濟性評估, 提高企業 資源獲取科學性。
4) 加强聯合開發力度。推進實施煤礦生産建 設與共伴生資源統一規劃、 統一設計、 共同開發, 明確煤炭與共伴生資源綜合開發方法、 工藝以及開 采回采率、 選礦回收率、 綜合利用率指標, 設計煤 與伴生資源分選工藝等;山西、 貴州、 河南、 東北 及新疆等地區煤炭企業重點攻關煤礦區煤層氣開發 (含低濃度瓦斯) 利用技術及應用。
4.3.2 加强煤炭與新能源耦合發展
1) 探索企業未來産業新格局。發揮近年來煤 炭産業收益較高、 現金流較穩定優勢, 積極推動煤 炭産業和新能源等戰新産業優化組合, 探索企業高 質量發展階段産業新格局。
2) 推動煤與新能源與煤基化工産業耦合。依 托煤礦企業排土場、 沉陷區等土地資源、 人力人工 等優勢, 從礦區多元能源系統構建角度推動煤炭與 新能源優化組合, 大力發展光伏、 風電、 光熱、 地 熱以及瓦斯發電等, 發揮煤電靈活性調峰作用, 推 動新能源與現代煤化工産業耦合。
3) 構建礦區 “風光火儲一體化” 開發模式。依托礦區新能源資源以及先進的儲能技術、 電力電 子技術、 智能AI 技術等, 對礦區能源系統進行整 體規劃和優化, 提高礦區及周邊可再生能源消費比 例, 構建 “風光火儲一體化” 開發模式。
4.3.3 拓展煤基産業 “負碳” 空間
1) 積極開展負碳技術儲備。大型煤炭企業應根 據自身CO2排放源特點, 有針對性地開展封存利用 技術探索, 借鑒現有CCUS規模化示範項目經驗, 篩選符合自身實際的技術路綫幷進行優化論證。
2) 探索開展CO2利用技術示範和産業化培育, 結合企業所在地地質封存技術和地下封存空間資源 勘察情况, 結合區域能源基地建設規劃, 爭取更多 百萬噸級CCUS全鏈條集成示範工程落地, 幷積極 探索萬噸級規模的化工與生物利用中試。
3) 推進企業負碳産業鏈條布局。鄂爾多斯、 準噶爾地區煤炭企業應加强謀劃CCUS産業化商業 化推廣應用和區域一體化産業鏈打造布局, 發揮 CCUS技術鏈接作用, 發揮存量業務優勢和增量産 業組合優勢, 加强産業耦合和跨行業合作, 推動煤 基能源與新能源優化協同, 助力蒙西地區打造以區 域規模化CCUS爲樞紐的多能優化互補、 産業深度 耦合、 低成本規模化碳减排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