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物流是集煤炭運輸、倉儲、加工、配送、交易、信息等爲一體的服務活動。發展現代煤炭物流,對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强煤炭穩定供應能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根據《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國發〔2009〕8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國辦發〔2011〕38號),爲促進我國煤炭物流健康有序發展,特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爲2013-2020年。
一、規劃基礎和背景
(一)發展基礎
“十一五”以來,我國物流業發展環境逐步改善,服務水平顯著提高,爲煤炭物流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1.物流規模不斷擴大。煤炭産量快速增長,調運量快速增加。2012年,全國煤炭産量36.5億噸,鐵路調運量22.6億噸,沿海主要港口發運量6.2億噸,分別比2005年增長55%、75%和73%;省際間調運量19億噸,較2005年增長65%。煤炭生産開發加速西移,鐵路運輸平均距離由2005年的579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655公里。
2.基礎設施逐步改善。中央、地方和企業加大煤炭物流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以鐵路和鐵海聯運爲主的西煤東調、北煤南運通道不斷完善,以集散、儲配等功能爲主的煤炭物流園區快速發展。2012年,山西、陝西、蒙西地區鐵路煤炭外運能力達10億噸,比2005年增加4億噸;全國萬噸級以上煤炭專業化碼頭泊位189個,比2005年增加70個;國家煤炭應急儲備能力達到670萬噸。
3.服務主體快速成長。一批煤炭物流企業通過引入現代物流理念,整合物流資源,再造業務流程,開展多模式、多層次的現代煤炭物流服務,實現由單一煤炭購銷向流通增值服務轉變,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4.先進技術裝備逐步應用。快速定量裝車系統及抑塵裝置、重載專用車輛及不摘鈎連續翻卸、封閉式集中倉儲、數字化配煤等先進物流技術裝備得到應用。
5.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創新交易模式,一批煤炭電子交易平臺陸續建成。焦炭、焦煤、動力煤等期貨品種相繼上市交易。一些企業建立了煤炭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物流信息共享、快速響應。
6.國際物流快速發展。一批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投資國外煤炭物流基礎設施,拓展物流業務。多個陸路口岸相繼開放,沿海港口接卸能力不斷增强。2012年,煤炭進出口總量達到3億噸,是2005年的3倍。
(二)突出問題
1.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主要鐵路煤運通道能力不足,電煤請車滿足率較低,導致公路煤炭長途運輸量持續增加。儲配基地建設滯後,主要港口吞吐能力不足,集疏運系統不匹配,應急保障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2.市場主體服務水平低。煤炭物流服務主體“小、散、弱”,大多從事運輸、倉儲、裝卸等單一業務,綜合服務能力弱。部分服務主體缺乏現代物流理念,供應鏈管理和社會化服務能力不强。物流資源配置不合理,設施利用率低。
3.煤炭物流成本較高。煤炭物流各環節稅率不統一,不合理收費多,稅費重複徵收,企業負擔重。物流通道不完善,部分物流環節銜接不暢,流通效率低。煤炭從産地到主要消費地,流通環節費用較高。
4.整體技術水平較低。煤炭物流標準化程度低,各物流要素之間難以做到有效銜接和兼容。整體物流技術裝備水平低,運行效率不高。能耗與排放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環境污染嚴重。
5.物流人才匱乏。物流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人才數量少,專業結構不合理,複合型人才緊缺,難以適應煤炭物流快速發展的需要。
(三)發展形勢
未來一段時期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建立現代物流服務體系的關鍵時期,煤炭物流發展機遇和挑戰幷存。
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分工發生深刻變化,要求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市場響應速度和産品供給時效,降低物流成本,增强産業競爭力。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加快,推動服務業大發展成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要求加快建立社會化、專業化、信息化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相關規劃和配套政策的實施,爲煤炭物流發展營造更有利、更寬鬆的政策環境。
我國煤炭需求持續增加,生産開發布局加速西移,西煤東調、北煤南運格局更加突出,要求發展現代煤炭物流,提高物流效率,保障穩定供應。大型煤炭基地建設有序推進,煤炭産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爲煤炭物流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現代物流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推廣和應用,爲煤炭物流發展提供新的機遇。
二、指導方針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按照科學布局、高效暢通、協調配套、節能環保的發展方針,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爲主綫,以改革開放爲動力,以科技進步爲支撑,完善煤炭物流基礎設施,培育大型煤炭物流企業,健全煤炭物流服務體系,提高煤炭物流服務能力,促進煤炭物流科學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堅持統籌兼顧與突出重點相結合,促進煤炭物流與相關産業協調發展。堅持存量整合與增量優化相結合,防止盲目擴張和重複建設。堅持技術進步與管理創新相結合,提升煤炭物流服務水平。堅持提高效率與節能環保相結合,促進煤炭物流綠色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煤炭物流整體運行效率明顯提高,社會化、專業化和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基本形成物流網絡配套銜接、技術裝備先進適用、物流服務綠色高效的現代煤炭物流體系。加强鐵路煤運通道建設,年運輸能力達到30億噸;結合國家煤炭應急儲備建設布局,重點建設11個大型煤炭儲配基地和30個年流通規模2000萬噸級物流園區;培育一批大型現代煤炭物流企業,其中年綜合物流營業收入達到500億元的企業10個;建設若干個煤炭交易市場。
三、空間布局
根據煤炭生産開發和消費布局,結合區域發展規劃,完善煤炭運輸通道,建設一批煤炭物流節點,形成“九縱六橫”的煤炭物流網絡。
(一)通道布局
——晋陝蒙(西)寧甘煤炭外運通道。由北通路(大秦、朔黃、蒙冀、豐沙大、集通、京原)、中通路(石太、邯長、山西中南部、和邢)和南通路(侯月、隴海、寧西)三大橫向通路和焦柳、京九、京廣、蒙西至華中、包西五大縱向通路組成,滿足京津冀、華東、華中和東北地區煤炭需求。
——內蒙古東部煤炭外運通道。主要爲錫烏橫向通路,滿足東北地區煤炭需求。
——雲貴煤炭外運通道。主要包括滬昆橫向通路、南昆縱向通道,滿足湘粵桂地區煤炭需求。
——新疆煤炭外運通道。主要包括蘭新、蘭渝縱向通路,適應新疆煤炭外運需求。
——水運通道。由長江橫向通道、沿海縱向通道、京杭運河縱向通道組成,滿足華東、華中、華南地區煤炭需求。
——進出口通道。由沿海港口和沿邊陸路口岸組成,適應煤炭進出口需要。
(二)節點布局
——大型煤炭儲配基地。依托煤炭陸路和水路運輸通道條件,在主要消費地、沿海沿江主要港口和重要鐵路樞紐,建設環渤海、山東半島、長三角、海西、珠三角、北部灣、中原、長株潭、泛武漢、環鄱陽湖、成渝等大型煤炭儲配基地。
——煤炭物流園區。在大型煤炭儲配基地內,按照合理輻射半徑,建設錦州、營口、秦皇島、京唐港、曹妃甸、天津、黃驊、青島、日照、龍口、寧波-舟山、羅源灣、莆田、廣州、珠海、防城港、義馬、濮陽-鶴壁、南陽(內鄉)、鎮江、靖江、萬州、廣元、荊州、岳陽、九江、蕪湖、北海、武威、中衛等一批煤炭物流園區。
四、主要任務
(一)完善煤炭物流通道
加快鐵路、水運通道及集疏運系統建設,完善鐵路直達和鐵水聯運物流通道網絡,增强煤炭運輸能力,减少煤炭公路長距離調運。
1.鐵路通道。加快建設蒙西至華中地區、張家口至唐山、山西中南部、錫林浩特至烏蘭浩特、巴彥烏拉至新丘、錫林浩特至多倫至豐寧等煤運通道,進一步提高晋陝蒙寧甘地區煤炭外運能力。加强集通、朔黃、寧西、邯長、邯濟、京廣、京九、京滬、滬昆等既有通道改造或點綫能力配套工程建設。加快蘭渝鐵路建設,實施蘭新綫電氣化改造,提高疆煤外運能力。加快推進沿邊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爲進口煤炭提供便捷通道。
2.水運通道。結合鐵路煤炭外運通道建設,推進北方主要下水港口煤炭裝船碼頭建設,相應建設沿海、沿江(河)公用接卸、中轉碼頭。加快長江中下游、京杭大運河和西江航運幹綫等航道建設,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提高內河水運能力。加强沿海、沿江(河)港口集疏運系統建設,實現鐵路與港口無縫接駁。
(二)健全煤炭儲配體系
1.大型煤炭儲配基地。長株潭、環鄱陽湖、泛武漢、中原、成渝基地,重點加强煤炭儲配能力建設,保障穩定供應。環渤海、山東半島基地,重點加强配煤和下水能力建設。長三角、海西、珠三角、北部灣基地,重點加强港口接卸和配送能力建設。
2.應急儲備。按照國家煤炭應急儲備的總體部署,在具備條件的沿海、沿江、沿河港口和華南、華中、西南等地區,遵循輻射範圍廣、應急能力强、儲備成本低、環境污染小的原則,采用政府統籌、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加快應急儲備建設,以應對重大自然灾害、突發事件等情况。
(三)培育大型煤炭物流企業
按照現代物流管理模式,整合煤炭物流資源,發展大型現代煤炭物流企業,推進煤炭物流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鼓勵大型煤炭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剝離物流業務,發展專業化煤炭物流。鼓勵煤炭企業之間、煤炭企業與相關企業之間聯合重組,形成高效的産、運、銷一體化供應鏈。鼓勵煤炭物流企業完善服務功能,提升流通效率和服務質量,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煤炭物流企業。
專欄煤炭物流節點 |
煤炭儲配基地 | 序號 | 物流園區 | 功能 |
環渤海 | 1 | 錦州 | 煤炭接卸、中轉、儲配 |
2 | 營口 | 煤炭接卸、中轉、儲配 |
3 | 秦皇島 | 晋陝蒙煤炭下水中轉、應急儲備、儲配 |
4 | 京唐港 | 晋陝蒙煤炭下水中轉、儲配,進口煉焦煤接卸 |
5 | 曹妃甸 | 晋陝蒙煤炭下水中轉、應急儲備、儲配 |
6 | 天津 | 晋陝蒙煤炭下水中轉、儲配 |
7 | 黃驊 | 晋陝蒙煤炭下水中轉、應急儲備、儲配 |
山東半島 | 8 | 青島 | 晋陝蒙煤炭下水中轉、儲配 |
9 | 日照 | 晋陝蒙煤炭下水中轉、應急儲備、儲配 |
10 | 龍口 | 煤炭接卸、中轉、儲配,輻射魯東北等地區 |
長三角 | 11 | 寧波-舟山 | 煤炭接卸、中轉、應急儲備、儲配,輻射滬浙等地區 |
12 | 鎮江 | 煤炭接卸、中轉、儲配,輻射蘇滬等地區 |
13 | 靖江 | 煤炭接卸、中轉、儲配,輻射蘇滬等地區 |
14 | 蕪湖 | 煤炭下水中轉、應急儲備、儲配,輻射皖蘇滬等地區 |
海西 | 15 | 羅源灣 | 煤炭接卸、中轉、應急儲備、儲配,輻射閩贛等地區 |
16 | 莆田 | 煤炭接卸、中轉、儲配,輻射閩贛等地區 |
珠三角 | 17 | 廣州 | 煤炭接卸、中轉、應急儲備、儲配,輻射粵湘贛等地區 |
18 | 珠海 | 煤炭接卸、中轉、應急儲備、儲配,輻射粵桂瓊等地區 |
北部灣 | 19 | 防城港 | 煤炭接卸、中轉、儲配,輻射雲貴桂黔等地區 |
20 | 北海 | 煤炭接卸、中轉、儲配,輻射雲貴桂黔等地區 |
中原 | 21 | 義馬 | 煤炭中轉、儲配,輻射鄂豫皖等地區 |
22 | 濮陽-鶴壁 | 煤炭中轉、儲配,輻射豫皖魯蘇等地區 |
23 | 南陽(內鄉) | 煤炭中轉、儲配,輻射豫鄂皖等地區 |
泛武漢 | 24 | 荊州 | 煤炭下水中轉、儲配,輻射鄂湘等地區 |
長株潭 | 25 | 岳陽 | 煤炭接卸、中轉、儲配,輻射鄂湘等地區 |
環鄱陽湖 | 26 | 九江 | 煤炭接卸、中轉、應急儲備、儲配,輻射贛皖等地區 |
成渝 | 27 | 萬州 | 煤炭下水中轉、儲配,輻射湘鄂贛等地區 |
28 | 廣元 | 煤炭中轉、儲配,輻射川渝等地區 |
29 | 武威 | 煤炭中轉、儲配,輻射川渝、河西走廊等地區 |
30 | 中衛 | 煤炭中轉、儲配,輻射寧川渝等地區 |
(四)完善煤炭市場體系
深化煤炭産運需銜接制度改革,建立以全國性煤炭交易中心爲主體,以區域性煤炭交易市場爲補充,以信息技術爲平臺,政府宏觀調控有效、市場主體自由交易的煤炭市場體系。以煤炭交易、信息服務、價格發現、金融服務爲重點,在具有政治、經濟、金融、科技等資源優勢的城市,建設中國煤炭交易中心;在煤炭主要生産地或集散地,建設區域性的煤炭交易市場,反映不同煤種、不同區域的煤炭交易動態,降低流通成本,優化煤炭資源配置。
(五)推廣應用先進物流技術
推廣先進煤炭物流技術裝備,加快煤炭物流信息化建設,完善煤炭物流標準體系,促進煤炭物流産業升級。
1.先進煤炭物流技術裝備。在主要煤運通道推廣應用重載專用車輛及相關配套技術裝備。采用節能環保技術,减少煤炭物流各環節能耗和環境污染。
2.煤炭物流信息化。整合公共物流信息資源,實現煤炭物流信息共享,爲物流企業提供專業化的信息服務。推進物流企業與煤炭生産、消費企業信息對接、數據交換,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物流信息服務企業。推動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煤炭物流領域的創新應用。
3.煤炭物流標準。研究制訂煤炭物流技術、設備、産品、交易等相關標準,完善物流標準化體系。鼓勵企業采用標準化物流計量、物流裝備設施、信息系統和作業流程等,提高煤炭物流標準化水平。
(六)推進煤炭物流國際合作
積極引導國內煤炭物流企業引進國外先進物流管理理念和技術裝備,提高煤炭物流服務水平。支持優勢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積極參與境外煤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穩定與主要煤炭資源國的長期合作關係,拓展煤炭進口渠道。發揮大型企業的物流網絡優勢,拓展國際煤炭物流合作空間。
五、保障措施
(一)深化體制改革
加快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和運價改革,鼓勵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和民間資本參與煤運通道和集疏運系統建設,不斷完善運價形成機制,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煤炭運輸市場體系。充分發揮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協調煤炭物流發展的重大事項,統籌推進煤炭物流基礎性工作。建立煤炭物流統計指標體系,進一步完善統計制度。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做好煤炭物流企業信用評級,促進行業信用建設和行業自律。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完善物流法律法規體系,研究制定促進煤炭物流業發展的有關政策。優化現行稅制,統一煤炭物流各環節稅率。規範涉煤基金和收費項目,堅决清理各類不合理收費,降低流通成本。落實煤炭倉儲設施應享受的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用地土地使用稅政策,支持將國家煤炭物流規劃項目用地納入各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央和地方通過注入資本金、投資補助、貸款貼息、稅收優惠等措施,支持公益性較强的重點煤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産品,加大對煤炭物流企業資金支持力度。
(三)促進煤炭物流資源整合
鼓勵煤炭物流企業開展跨區域經營。支持優勢煤炭物流企業創新合作方式和服務模式,整合分散的煤炭物流資源,在資産評估增值、債務重組收益、土地房屋權屬轉移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鼓勵開放共享煤炭物流基礎設施、信息平臺等資源。
(四)完善煤炭價格形成機制
進一步完善反映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煤炭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和完善煤炭價格指數體系,發展煤炭期貨交易,完善價格發現機制,引導生産和消費企業規避市場風險。强化合同監管和檢驗檢測管理,引導供需雙方嚴格按照合同約定的數量、質量和價格進行交易。
(五)加强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
加大對煤炭物流關鍵技術自主研發支持力度,重點支持煤炭綠色儲運、配煤等領域科技攻關。科學制訂物流人才培養規劃,加大煤炭物流人才培養力度。支持高校設立相關專業及方向,開設煤炭物流相關課程。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通過訂單式招生模式,定向培養高端煤炭物流人才,開展煤炭物流領域職業培訓工作,爲企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