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首頁 | 研究分析 | 專題視野 | 中科視點 | 中國視點 | 區域視點 國際視點 | 英文視點| 國際法規 | 國內法規 | 數據中心 | 熱點下載 |  簡體切換
視野導航
能源電力 | 化工機械 | 醫療衛生 | 醫藥保健 | 
金融經濟 | 交通運輸 | 冶金製造 | 農副産業 | 
裝飾建材 | 電子通訊 | 輕工紡織 | 服裝鞋帽 | 
日用百貨 | 汽車家電 | 房産服務 | 其他行業 | 
聯繫我們
電話:0086-10-84675230
電話:0086-10-84675235
傳真:0086-10-84673367
郵箱地址(E-MAIL):
service@zkreport.org
雲南十二五規劃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視野 >> 最新專題視野 >> 其他行業
最新專題視野
【時間:2011-4-9】

中共雲南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國共産黨雲南省第八届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通過)
        科學編制“十二五”規劃,對于我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富民强省的宏偉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精神,結合雲南實際,提出如下建議。
        一、緊抓難得機遇,增强科學發展的信心
        (1)“十一五”時期雲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十一五”時期是雲南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面對百年不遇特大旱灾的嚴重影響,面對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的嚴峻考驗,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爲統領,認真貫徹省第七次、第八次黨代會精神,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奮力克難攻堅,不斷開拓創新,勝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党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效。全省生産總值實現翻番,人均生産總值接近翻番,糧食連續8年豐收,工業增加值實現翻番,旅游等第三産業快速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突破1.8萬億元,比“十五”時期增加2.2倍,發展基礎更加牢固。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效。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繁榮發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序推進,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到6‰左右,和諧穩定的大好局面進一步鞏固。改善民生取得重大成效。城鄉居民就業不斷擴大、收入持續增加,城鎮社保覆蓋面進一步擴大,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全面加强,民族貧困地區發展加快,累計减少貧困人口210萬人,全省各族人民居住、生活、交通、通訊條件全面改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重大成效。加强生態文明建設,“七彩雲南保護行動”深入實施,滇池等九大高原湖泊和重點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節能减排目標如期完成,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森林雲南”建設有序開展,森林覆蓋率達到53%,城鄉環境明顯改善。今天的雲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民族團結、邊境安寧,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五年來,在推進科學發展的偉大實踐中,我們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統領,始終堅持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始終堅持增强後勁提高質量,始終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終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始終堅持統籌協調維護穩定。五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
        (2)“十二五”時期是我省跨越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爲我省承接國際産業轉移和促進生産要素重組提供了有利條件。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雲南發展,作出了把雲南建成中國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的重大部署,爲我省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全面發展、實現跨越提供了重大契機。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更加重視邊遠、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發展,爲我省進一步打牢基礎、培育産業、改善民生、建設生態提供了難得機遇。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繼續加快,增長動力更加重視內需拉動,生産要素更加突出技術創新,爲我省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營造了良好環境。尤其是經過多年的積累,雲南進入了厚積薄發新時期,支撑發展的産業平臺更加扎實,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瓶頸制約得到有效緩解,各族人民群衆加快發展、奮力崛起的內在要求不斷增强,爲我省加速發展積蓄了强大能量。
        (3)全面做好“十二五”時期各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關鍵時期,是我省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是我省加速發展、進一步提升競爭實力的重要時期。必須認清形勢,切實增强緊迫感和責任感,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齊心協力建和諧,使雲南豐富的資源優勢迸發出巨大的活力,使雲南優越的區位條件迸發出巨大的活力,使雲南多年積累的基礎條件迸發出巨大的活力,使雲南各族人民加快發展的激情和幹勁迸發出巨大的活力,推動全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二、著力調結構、轉方式,推動科學發展上水平
        雲南經濟社會發展雖然取得了巨大進步,但由于集邊疆、民族、山區、貧困于一體的特殊省情,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集中表現爲綜合經濟實力較弱、發展方式粗放、産業支撑力不强、資源環境約束强化、城鄉居民收入偏低、公共服務體系不够健全、維護社會穩定任務繁重、少數黨員幹部的能力素質與科學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等。必須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更加周密地做好應對困難和挑戰的準備,更加準確地把握發展中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充分發揮我省資源富集、市場廣闊等潜在優勢,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努力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4)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制定“十二五”規劃,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綠色經濟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戰略目標,以科學發展爲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爲主綫,堅持推進農業産業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教育現代化,加快改革創新,加大開放步伐,加强統籌協調,强基礎、快發展,調結構、上水平,惠民生、促和諧,不斷推進富裕民主文明開放和諧雲南建設邁上新臺階。
        ——必須突出科學發展這一主題。發展是解决雲南所有問題的關鍵,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期待。在新形勢新階段條件下,我們要爭取一個更高起點、更高標準、更高質量的發展,全面推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千方百計使雲南在科學發展軌道上走得更好更快,走出一條更有效率和更富活力的科學發展之路。
        ——必須突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綫。我省經濟發展層次不高、環境約束較大,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尤爲迫切、尤爲重要。要緊緊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重大任務,大力調整經濟結構,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使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轉變。要下更大决心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著力解决需求結構失衡、供給結構不協調、要素利用效率低、環境損害大、空間布局不够合理等突出問題,著力提升我省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抗風險能力。
        ——必須突出農業産業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教育現代化這個抓手。雲南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歸結起來是因爲“四化”進程緩慢。要更加有力地推進農業産業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教育現代化,努力形成“四輪驅動”的良好局面,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水平,爲加快發展提供强大推動力。
        ——必須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個根本出發點和落脚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戰略舉措。要更加注重社會建設,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公平正義,讓人民群衆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發展手段和目的的有機統一。
        ——必須突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這個重要保障。加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是鞏固雲南生態優勢的必然選擇,是破解資源環境制約的有效辦法。要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增强可持續發展能力。
        ——必須突出改革開放這個强大動力。改革開放是實現科學發展、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氣,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爲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要適應國內外環境和條件的新變化、新要求,進一步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創造參與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
        (5)“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要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兩强一堡”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决定性意義的基礎。
        ——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就業持續增加,價格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全省生産總值和人均生産總值確保實現兩位數增長,力爭實現翻番。
        ——結構調整邁上新臺階。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步伐加快,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强,消費率持續上升,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增加。農業基礎更加牢固,傳統産業得到優化提升,服務業比重進一步提高,戰略性新興産業迅速成長,非公有制經濟比重提高,産業結構和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
        ——人民生活水平邁上新臺階。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城鄉居民收入明顯增長,貧困人口比例明顯降低,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各族群衆生活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
        ——社會建設邁上新臺階。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民族文化强省建設取得新進展,各族群衆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社會保持更加和諧穩定。
        ——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江河湖泊水質進一步好轉,“森林雲南”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單位生産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持續降低,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和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减少,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高,循環經濟取得新進展,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明顯增强。
        ——對外開放邁上新臺階。橋頭堡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開放合作平臺和機制進一步完善,國際大通道建設全面推進,“引進來”和“走出去”實現重大突破,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
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打牢“三農”發展基礎
        把解决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爲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爲“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進一步强化對“三農”的投入,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6)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繼續加强農業基礎設施、農業基礎産業、農民基本素質、農民基本保障、農村黨員幹部隊伍基本隊伍建設。推進“百億斤糧食增産計劃”,提高單産和品質,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嚴格保護耕地,加强農村土地整理複墾,推進中低産田地改造和“興地睦邊”農田建設工程,積極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增加旱澇保收的高穩産農田。調整優化農業産業結構,推進優質農産品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提高優勢特色經濟作物和生態畜牧業的比重。加强農業良種基地建設,發展現代種業,擴大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産品生産。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山區綜合開發,大力推進中低産林改造和木本油料基地建設。引導外商投資發展現代農業,支持優勢農産品擴大出口,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
        (7)加快農業産業化。以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爲核心,完善和落實支持農業産業化的政策措施。引進和培育一批成長性好、帶動力强的龍頭企業,加快發展農産品加工業,促進農業生産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積極發展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廣泛推廣訂單生産,完善生産、加工、儲運、銷售、服務鏈條,形成有效的産業化經營模式。
        (8)加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突出地方特色,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健全農村綜合信息化服務體系,强化農村基層科技推廣、動植物防疫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繼續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和農村公路建設,加大農村危舊房和林區、墾區、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力度。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探索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完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積極開展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繼續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農墾改革、供銷社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培育小型農村金融機構,推廣農村小額信用貸款。
        (9)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繼續實施“農民收入翻番計劃”,廣泛開闢農民增收渠道。鼓勵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持續增收。鼓勵農民優化種養結構、提高效益,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産業,加大對勞動密集型産業的扶持力度,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加强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增强農民轉移就業的穩定性和增加收入的可靠性。建立和完善支持農民創業的政策體系,促進農民就近就地創業就業。落實强農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民直接補貼力度。建立健全大宗農産品價格保護機制。
        四、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升經濟競爭能力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工業强省戰略,必須選准突破口,抓好具有支撑作用的大産業,培育具有領軍作用的大企業,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著力打造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强的現代産業體系。
        (10)改造提升傳統産業。以産業政策爲導向,加大工業投入力度,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繼續發揮烟草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撑作用,深度開發糖、茶、膠等優勢資源,積極發展特色鮮明、市場廣闊、吸納就業人員多的食品、藥品、生活用品、石材和工藝品加工等産業。大力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推動有色、冶金、化工等傳統行業向精深加工、延伸産業鏈方向發展,提升裝備製造業。完善礦電結合政策,加快發展現代新型載能産業。統籌發展配套産業,增强主導産業、特色産業和龍頭企業的配套能力。
        (11)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準確把握未來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趨勢,立足于現有産業基礎,確定重點領域,加强政策支持,大力培育和發展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光電子及信息、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産業。著力突破一批前沿性、關鍵性、基礎性技術,抓好一批重大産業化項目,培育一批創新型龍頭企業,加快形成一批新興産業集群。
        (12)積極培育壯大市場主體。重視企業在産業建設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增强企業的創新力、競爭力和綜合實力。鼓勵兼幷重組,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培育發展更多擁有核心競爭力、國內外知名的大企業大集團。加强與國際大企業的戰略合作,推動“央企入滇”取得更大成效,積極引進知名民營企業來滇發展。加强産業園區建設,支持優勢企業向園區聚集,促進産業集群式發展。
        五、進一步搞活流通、擴大消費,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
        更加注重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完善以內需促發展的內生機制,進一步加强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
        (13)加强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加快提升傳統商貿業,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業,積極拓展新興業態。著力抓好農村消費市場體系的配套建設,健全農村流通網絡,搞活農産品流通。加快推進社區便民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組織形式。規劃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流通企業集團,在區域中心城市建設一批大型商業中心。加强政府儲備和商業儲備體系建設。
        (14)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爲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進一步完善激勵政策。著力提高城鄉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費能力。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改善居民消費預期,增加即期消費。改善消費環境,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積極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大力培育文化、體育、保健、旅游、汽車等新的消費熱點。合理引導消費行爲,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
(15)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推進旅游業“二次創業”,加快旅游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强資源整合、項目開發、品牌培育和市場開拓,促進文化與旅游互動發展,推動雲南旅游由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産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强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省級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一批現代物流園區,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業集團和大型商品集散市場、專業市場,把雲南建成連接國際國內市場的重要物流樞紐。堅持發展生産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幷舉,大力發展金融、信息、科技、商貿、服務外包、會展以及社區、餐飲、家政、養老等服務業。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推進服務業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加大財稅、金融、投資、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營造有利于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
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
        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强薄弱環節的要求,以産業爲依托,以城鎮爲載體,加速人口、資源和其他生産要素的有序集中,加快形成優勢互補、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布局得當的區域發展格局。按照統籌城鄉、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科學定位城鎮功能,推進城鎮化快速健康發展。
        (16)完善生産力布局。加快實施滇中城市經濟圈規劃,將其培育成全省加快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撑點和中國西部重要的經濟聚集區。重視建設沿邊對外開放經濟帶。通過規劃和産業政策的引導,吸引各種生産要素向城鎮、園區和重要交通沿綫聚集發展,形成一批輻射力强的增長極和對內對外開放的經濟走廊。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突出區域發展特色,防止同質無序競爭和重複建設,逐步形成以優勢産業爲標志的特色經濟區域。著力培育市場競爭力强的優勢産業、優勢企業和優勢産品,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培育一批經濟强縣。進一步開展擴權强縣試點,擴大縣級管理權限。
        (17)優化城鎮體系和管理。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加快構建大中小幷舉、分布合理、優勢互補、特色鮮明、協調發展的城鎮化體系。做强大城市,做優中小城市,做特小城鎮,做美鄉村,加快推進城鎮村落一體化,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融合。在有條件的地區積極培育發展城市群、城鎮帶和組團型城市,促進不同規模的城市和小城鎮共同發展。重視集約、節約用地,多利用荒坡荒地、緩坡丘陵搞建設,强化土地、水、能源和環境等要素保障。堅持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戶籍限制,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人口逐步轉爲城鎮居民,注重從制度上維護好農民工權益,研究解决農民變市民後的土地、山林、宅基地、生育及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實際問題,力爭“十二五”時期末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著力構建城鎮管理長效機制,提高城鎮管理水平。規範發展住房市場,有效增加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應,促進房地産業平穩健康發展。
        (18)推進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把民族地區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優先安排與各族群衆生産生活密切相關的公益性項目,不斷壯大民族地區經濟實力,有效改善民族地區群衆生産生活條件。加大對革命老區、貧困地區、邊境地區、高寒山區和石漠化地區的政策、資金支持力度,增强欠發達地區的內在發展動力。加快我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繼續推進興邊富民行動。以扶持邊遠、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深度貧困群體脫貧發展爲突破口,鞏固脫貧成果,全面推進扶貧工作,重點解决深度貧困群衆溫飽問題。加快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開發步伐,推進青藏高原東緣地區、烏蒙山區、滇西邊境山區整體脫貧。
        七、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創造更加良好的發展條件
        堅持擴大投資規模和優化投資結構幷舉,多方籌集建設資金,增加對民生和社會事業、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新興産業、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等領域的投入,進一步加强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形成功能完善、安全高效、適度超前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
        (19)突出加强水利建設。科學規劃,統籌實施,掀起新一輪水利建設高潮。繼續推進“潤滇工程”建設,以農村人畜飲水安全、農田水利配套、城鎮用水供給爲重點,完成一批骨幹水源工程、“五小水利”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加快推進滇池補水工程,力爭開工建設滇中引水工程,從根本上解决滇中地區的缺水問題。開展地下水普查和規劃,科學利用地下水資源。繼續開展六大江河幹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和防洪體系建設,提高重點城市和農村集鎮、糧食主産區的防洪保障能力。加强跨界河流防護治理,確保國土安全。
        (20)構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現代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建設鐵路新通道,大幅增加鐵路營運里程和運輸量,加快建設城市軌道交通和城際高速鐵路,努力構建完善的鐵路運輸體系。繼續完善公路網絡,提高等級和路網密度,基本建成連接各州市、通達周邊的高速公路網和覆蓋全省的高等級公路網,實現州市高速路、縣縣二級路、縣鄉柏油路、鄉村硬化路的目標。完成昆明新機場建設,擴建、遷建、新建一批支綫機場。加强港口、航道等航運設施建設,增加通航里程,提高通航能力。
        (21)推進信息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鄉寬帶網絡、無綫通信、衛星通信等綜合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發展,提高農村和邊遠地區的信息網絡普及水平。推進物聯網研發應用。突出抓好城鎮路網改造、通訊、能源、給排水、防灾减灾設施和無障礙設施建設,提高城鎮承載能力。積極開展園林綠化,加强城鎮綠化體系建設。
        (22)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加快清潔能源開發,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轉變能源生産和利用方式,把雲南建成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地。積極開發利用水電,提高火電清潔化水平,加快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和地熱能開發,探索發展核電,進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生産中的比重。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積極發展沼氣等農村新能源,大幅提升水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在全省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完善省內城鄉電網,提高西電東送、雲電外送能力。加快發展石油天然氣化工産業。
        八、深入實施科教興滇戰略和人才强省戰略,增强自主創新能力
        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及省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推進科技創新,加快教育改革發展,發揮人才資源優勢,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奠定堅實的科技和人才基礎。
        (23)增强科技創新能力。繼續實施創新型雲南行動計劃,把科技進步與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改善民生緊密結合,增强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深入實施科技創新重大工程,推進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努力在共性和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强化基礎性、前沿性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平臺建設。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著力構建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産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産業化。廣泛開展科技服務,加强科普工作。强化知識産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積極推進質量興省戰略。
        (24)加快教育事業發展。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爲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以鞏固義務教育和發展職業教育爲重點,全面發展各級各類教育,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積極調整優化教育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積極發展學前教育,鞏固提高義務教育,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强分類指導,積極推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加快發展繼續教育,積極發展民族教育,關心支持特殊教育,促進各類教育全面協調發展。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探索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質量評價制度。加强教師隊伍能力培訓和師德師風建設,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健全教育資助體系。努力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
        (25)强化人才支撑。堅持党管人才原則,堅持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爲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指導方針,全面加强黨政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以及工業人才、技能人才等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政府宏觀管理、市場有效配置、單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擇業的體制機制,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建立以企業爲主體、以産業爲牽引的人才引進機制,重點引進我省發展急需緊缺的專門人才和高端人才。營造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平等公開和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改進人才管理方式,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動人才事業全面發展。
九、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不斷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建設民族文化强省,以先進文化引領全省科學發展。
        (26)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教育,弘揚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特徵的時代精神。深入開展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愛國守法和敬業奉獻,加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手段,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形成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的社會風氣。
        (27)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加大投入,大力推進“兩館一站”建設、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家書屋、農村電影放映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大文化遺産和民族文化保護力度,加强城鄉文化陣地建設。推進文化創新,提高文化産品質量,豐富精神文化産品和社會文化生活。加强基層文化隊伍建設,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下鄉和群衆性文化活動。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加强新聞媒體管理,提高輿論引導和新聞傳播能力。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加强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加快體育産業發展。
        (28)加快發展文化産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大力提升綜合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努力把文化産業打造爲建設民族文化强省的重要引擎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建立健全文化産業投融資體系。規劃和建設一批文化産業園區和基地,大力發展文化創意、影視服務、新聞出版、數字動漫、文化會展、文體休閑娛樂等優勢産業,形成一批具有較强競爭力的産業集群。培育骨幹文化企業,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進入文化産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29)積極推動文藝精品創作生産。實施文藝精品工程,圍繞香格里拉、茶馬古道、七彩雲南、聶耳音樂品牌,制定文藝精品創作中長期計劃,建立重點文藝項目庫,在文學、影視、音樂、舞蹈、戲劇、美術、攝影等主要藝術門類推出一批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爲一體的優秀作品。完善文藝精品創作激勵機制,設立特殊文化人才專門工作室,采取文藝家簽約創作、招投標、以獎代補等方式,保障和促進重點作品的創作生産。建設一批文藝創作生産基地,整合省內外文藝創作資源,提升雲南藝術創作的整體水平。加快中青年文藝創作人才的培養,加大對區域性重點文藝創作群體和專門性文藝創作群體的扶持,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文藝創作隊伍。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推進文藝精品創作生産市場化,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
        十、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共同創造全省各族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
        要把提高人民群衆生活質量和水平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逐步完善符合省情、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讓人民群衆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過上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美好生活。
        (30)積極穩妥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幷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逐步提高退休職工基本養老金水平和最低工資標準。完善征地補償制度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制度,創造條件增加城鄉居民財産性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規範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逐步縮小城鄉間、地區間、行業間和社會不同階層間的收入差距。完善公務員工資制度,深化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1)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强基層就業公共服務平臺和信息網絡建設,完善面向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鼓勵和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讓更多勞動者成爲創業者。引導和促進勞動密集型産業、服務業和小型微型企業加快發展,通過擴大經濟規模增加就業容量,多渠道提供就業崗位。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退役軍人和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的就業工作。健全勞動爭議處理機制,保障勞動者權益。發揮工會和企業作用,逐步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努力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32)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完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建立健全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著力解决被征地農民和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完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貧困家庭醫療救助力度,實現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加快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突出廉租保底、公租解困、農村改危、地震安居四個工作重點,切實解决中低收入群衆住房困難問題,努力實現全省各族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標。大力發展社會福利、社會慈善和殘疾人事業,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實現城鄉社會救助全覆蓋。發展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發揮商業保險補充性作用。
        (33)加强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舉辦醫療機構,逐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爲群衆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堅持醫療衛生資源重點向農村和城市社區傾斜,有效緩解群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建立和完善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爲基礎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確保藥品質量和安全。加大中醫藥、民族醫藥扶持力度。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加强醫德醫風建設,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34)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趨勢。堅持男女平等,切實保障婦女合法權益,加强未成年人保護,全面實施《雲南省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大力發展婦女兒童事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注重發揮家庭和社區功能,培育壯大老齡服務事業和産業。
        (35)加强和創新社會管理。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衆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不斷提高社會管理能力。加强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群衆工作,深入推進和諧社區建設,提高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開展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工作,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加强對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和流動人口的服務與管理,引導社會組織有序發展。認真落實維穩責任制,加强社會矛盾預防、預警、化解工作,努力從源頭上化解矛盾糾紛。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産,健全對事故灾難、公共衛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體系。依法防範和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加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加强社會風險評估,進一步强化處突維穩能力建設,嚴密防範和堅决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分裂和顛覆破壞活動,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和邊境安寧。深入推進新一輪禁毒防艾人民戰爭。
        十一、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和資源節約,提升生態文明水平
        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進一步加强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鞏固綠色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産方式和消費模式,推進低碳綠色發展。
        (36)加大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力度。深入實施“七彩雲南保護行動”。大力推進“森林雲南”建設,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和防護林工程,加强自然保護區、重點生態功能區、濕地的保護和管理。探索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開展以提高水源涵養能力爲主要內容的綜合治理,加大局部生態退化和生態脆弱區的修復保護力度。加大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實現礦産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做好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生物資源科學合理利用。科學統籌九大高原湖泊和重要江河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及生態環境保護,實現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强化污染物排放治理,重點加强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著力解决危害群衆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全面推進城鎮污水、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有效控制城市大氣、噪聲污染。深入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探索排污權交易,建立和完善污染者付費制度。嚴格環境准入制度,强化執法監督,健全環境監管體系和環境重大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及責任追究制度。
        (37)深入推進節能减排。强化節能减排目標責任制,嚴格實行能源消費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建立以改善環境質量爲根本目標的减排指標、監測、考核體系和工作機制。運用環保、技術標準、産業和金融政策措施,從源頭上控制高污染、高排放,下决心淘汰落後産能。實施重點節能工程,抓好重點領域節能,大力推進建築節能、全民節能、電廠脫硫等工程,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和推廣先進適用節能减排技術及産品。繼續開展節能减排全民行動。大力推廣清潔生産。
        (38)强化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堅持開發和節約幷重,節約集約使用土地、水、重要礦産資源,保障有效供給。合理利用土地,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高度重視水安全,建設節水型社會。進一步明晰資源産權,加强能源和礦産資源地質勘查、保護、合理開發,逐步建立和完善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資源開發利益共享機制。實施資源戰略管理。
        (39)積極促進低碳發展。加强低碳、循環技術推廣和應用,積極構建低碳經濟體系,打牢綠色經濟强省發展基礎。全面推進低碳試點省建設。在資源生産加工、流通消費、廢物利用各領域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强化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發揮碳匯優勢,積極開展國際互惠交易和清潔發展機制合作。實施政府綠色采購,推進綠色辦公。大力弘揚優秀民族生態文化,促使公衆自覺參與低碳環保活動,倡導低碳生活。
十二、加强防灾减灾體系建設,提高應對自然灾害的能力
        雲南是自然灾害多發易發地區,要以地震、地質、氣象、生物灾害防治爲重點,强化宣傳教育,加强監測預警、物資儲備、應急隊伍建設,完善防灾减灾體系,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衆的生命財産安全。
        (40)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設。落實預防和處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設。穩步推進地震安全工程,加强地震監測預報。繼續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加强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科學制定建築物設防標準,加强抗震設防工作。提升交通、通信、電力、供水等設施抵禦地震灾害的能力。完善緊急救援體系,充實快速應急抗震救灾力量。
        (41)增强地質灾害防治能力。堅持以預防滑坡泥石流爲主、以預測預報爲主、以灾前避讓爲主的方針和防治結合、群專結合、單項治理與綜合治理結合的原則,加快制定和落實地質灾害防治規劃和防治方案,落實地質灾害防治的重大措施。健全和完善地質灾害群測群防體系。完善各級地質灾害應急預案體系和應急管理機制,切實提高應急能力。加强救治能力建設,全力做好地質灾害救治工作。開展重大地質灾害工程治理。
        (42)提高氣象灾害防治水平。加强氣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設,堅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加快實施人工影響天氣基地和天氣雷達、區域氣象觀測網、農村氣象綜合信息服務體系等工程建設。充分發揮科技對氣象灾害防禦的支撑作用,大力推廣抗旱栽培技術措施。建立健全防汛抗旱管理體制和應急機制,加强防汛抗旱應急指揮平臺建設,全面落實防汛工作行政首長負責制、部門責任制、崗位責任制,促進氣象防灾减灾工作由减輕灾害損失向减輕灾害風險轉變。
        (43)加大生物灾害防控力度。堅持預防爲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完善有害生物防控監督機制,加强檢疫禦灾、防治减灾、科技支撑和防治法規體系建設,逐步實現生物灾害可持續防控。推進農作物病蟲害防控工作,保證糧食穩定增産和農産品質量安全。遏制森林病蟲害發生。加大動植物疫病防控力度,有效控制危險性有害外來生物的擴散蔓延。
        十三、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全面建設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
        開放是雲南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優勢所在。要以大通道、大基地、大平臺、大窗口爲重點,全面推進橋頭堡建設。堅持出口和進口幷重、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幷重,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相協調,不斷拓展開放空間,全面提升開放質量和水平。
        (44)加快建設國際大通道。構築與東南亞南亞以及印度洋沿岸國家互聯互通的交通、油氣、電力和信息等國際通道與樞紐。積極發展通用航空、通勤航空,增開國際航綫。大力推進連接內地、通達周邊的鐵路、公路、水運通道建設,積極推動中緬油氣管道及配套設施項目。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國際化通訊樞紐和區域信息彙集中心、以雲南爲中心的境內外電力交換樞紐。推進通關便利化,完善口岸通關條件,加快電子口岸建設,全面提升口岸綜合服務能力和通關便利化水平。
        (45)著力打造外向型特色優勢産業基地。依托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雲南打造成爲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外向型出口加工貿易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清潔新型載能産業基地和特色農産品生産加工基地。構建沿邊開放功能區,加快建設瑞麗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推進邊境城鎮、邊境經濟合作區和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創新合作發展新模式,加快建設市場、原料、能源三頭在外的産業集聚區,以及保稅物流區和無障礙跨境旅游區。以利用境外資源、開拓境外市場爲重點,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積極開展海外幷購、勞務輸出、工程承包、資源開發等項目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
        (46)積極構建開放合作平臺。深化與東南亞南亞的全方位開放合作,積極融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持續提升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和孟中印緬次區域合作的層次與水平。建立和完善雲南與其他國家的雙邊合作機制。提升昆交會、南亞國家商品展及中越、中老、中緬邊交會等辦會水平,進一步辦好中國南亞商務論壇、東盟華商會和亞太華商論壇。積極創造條件舉辦中國—南亞博覽會,多形式多渠道舉辦各種展會。全方位改善投資軟環境,提高吸引和利用外資的規模與水平。穩步推進教育、醫療、體育等領域的對外開放合作,開展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人文交流活動,使雲南成爲展示中華文化,增進瞭解互信、促進國際友誼的示範窗口。
        (47)全面提升對內開放水平。統籌國際國內區域合作,强化雲南連接國內外市場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深化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加强與長三角、京津冀經濟圈的經貿聯繫,積極參與泛北部灣開發。推進滇港、滇粵、滇桂、滇滬等雙邊合作。主動承接東部産業轉移,依托國家級、省級産業園區和出口加工區,搭建好産業承接平臺。
        十四、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增强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與活力
        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强大動力,必須加快改革攻堅步伐,爭取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爲推動雲南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48)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努力構築多種所有制經濟公平參與的競爭格局。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規範國有資産監督和管理,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收益分享制度,促進國有資産保值增值。完善和落實促進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爭取到“十二五”時期末,非公有制經濟占全省生産總值的比重超過50%。
        (49)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規範政府投資行爲,明確界定政府投資領域。組建融資擔保基金和擔保機構,支持、規範發展小額貸款公司,爭取設立優勢産業投資基金和地方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支持優勢企業上市,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完善和規範專業投資公司運作機制,增强吸引和籌集資金的能力。放寬市場准入,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産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積極支持銀行、保險等金融業發展,加快推進地方金融機構改革發展。
        (50)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减少和規範行政審批,强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繼續推進法治、責任、陽光和效能政府建設。穩步適時推進行政區域的調整改革。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規範機構設置。積極探索省直接管理縣的體制。健全科學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機制,探索完善决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加快社會事業體制改革,改革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推進非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增强多層次供給能力。繼續深化財稅、資源性産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十五、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爲實現“十二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而努力奮鬥
        (51)充分發揮党的領導核心作用。党的領導是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必須充分發揮党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强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党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各級黨委要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準確把握發展趨勢,科學謀劃發展藍圖,努力創新發展模式,切實提高發展質量。加强和改進幹部教育培訓,努力建設學習型黨組織。深入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創新和完善幹部選拔任用機制,健全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評價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用人導向。加强党的作風建設,大興密切聯繫群衆之風、求真務實之風、艱苦奮鬥之風、批評與自我批評之風。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强對領導幹部的教育、管理和監督,著力解决領導幹部廉潔從政方面的突出問題。
        (52)切實發揮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全省共産黨員要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綫方針政策,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認真落實科學發展的各項部署和要求。要牢記共産黨人的歷史責任,永葆共産黨人的政治本色,忠實履行責任,自覺做到精心謀事、用心幹事,以優良黨風凝心聚力,形成推動雲南科學發展的强大力量。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樹立正確政績觀,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黨的基層組織要以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三個一”主題實踐活動、邊疆党建長廊建設爲載體,建立促進科學發展的長效機制。
        (53)加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擴大基層民主,保障人民群衆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進一步加强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繼續推進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梁紐帶作用。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促進宗教領域和諧穩定。加强僑務和對台工作,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綫。强化司法監督、行政監察、審計監督和輿論監督。深化全民國防教育,加强民兵預備役建設,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
        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産黨員,要切實增强歷史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帶領全省各族人民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進取,抓住機遇、扎實工作,爲實現“十二五”規劃和建設富裕民主文明開放和諧雲南而努力奮鬥!


上一篇:
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中長期規劃(2015—2020年)
下一篇:
河北省“十二五”規劃綱要(全文)
網站推薦:
 國家信息中心 國務院發展 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發改委 中國科學院 中國海關 國家統計局 中國財政部 中國檢察院
關于我們 | 聯繫我們 | 訂購流程 | 付款方式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誠聘英才
Copyright: Chinese Scien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086-10-84675230    FAX:0086-10-84673367     E-mail:service@zkreport.org
Qingnian Chuangye Building,Baisha Rd. 200#,Changping District,Beijing,China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