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導航 |
|
|
最新專題視野 |
【時間:2011-4-8】 |
前 言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十二五”規劃將以科學發展爲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爲主綫,同時圍繞這一主綫實施,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爲主攻方向,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爲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爲根本出發點和落脚點,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爲重要著力點,把改革開放作爲强大動力。“建議”對堅持走中國特色新興工業化道路作出新的闡述,“必須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我國産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優化、技術進步、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强的現代産業體系。”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爲貫徹中央對“十二五”規劃建議的精神,認真總結全行業“十一五”規劃的經驗和成績,綜合判斷行業所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促進全行業增强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矛盾,更加奮發有爲地推進我國紡織工業由大變强的現代化建設,完成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賦予紡織工業的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任務,特編寫《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特別是進入21 世紀以來,我國紡織工業取得長足發展,科技進步發揮了根本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圍繞“十一五”《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發展綱要》部署的目標和任務,全行業科技進步速度加快,自主創新能力迅速提升,開展了大量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産業化推廣工作,以自主創新的工藝、技術、裝備爲主體的發展速度加快,新産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明顯增强,節能减排取得較大進步,紡織工業勞動生産率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高,有效支撑了産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爲行業由大變强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紡織工業的發展和提升仍面臨著國際、國內難得的歷史機遇,同時又要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使全球經濟發展方式發生深刻變革,科技創新孕育新的突破,綠色、智能和可持續發展將成爲新的重要趨勢,發展的外部環境將更趨複雜,搶占紡織工業新的科技制高點將成爲世界各國間新的競爭焦點。我國社會生産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潜力巨大,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完全有條件推進紡織工業由大變强。同時,必須清楚地看到,我國紡織工業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强,産業結構不合理,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集中力量推進行業技術進步和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建設現代紡織産業體系。 本世紀初,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根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任務,提出了到2020 年建成紡織强國的宏偉目標。未來五到十年,將是我國紡織工業向强國目標全面衝刺的關鍵時期,加快科技進步,實現紡織科技生産力的跨越式發展,幷以此爲支撑轉變發展方式,是實現2020 年紡織强國目標的根本途徑。 《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包括主體文本和攻關、推廣項目附件兩個,即“十二五”紡織工業科技攻關及産業化項目、先進適用技術推廣項目。 “綱要”中所提出的“十二五”期間行業科技進步發展目標、重點任務以及附件 1、2 中所列的50 項攻關目錄和110 項推廣目錄,是根據世界紡織工業技術進步的總趨勢結合我國紡織業由大變强的客觀需要以及“十一五”科技進步成果作出的歸納,今後將根據行業發展實際及項目進展定期進行動態補充和調整,對附件 1 中完成産業化研發的項目成果將及時加以推廣應用,以有效促進行業科技進步和産業升級。 第一部分:“十一五”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發展情况 一、“十一五”紡織工業科技進步取得的成績 “十一五”以來,我國紡織工業將加快科技進步作爲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的重要支撑,圍繞創新能力提升和技術裝備升級積極開展工作。2004 年底,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基于國內國際形勢發展和行業自身産業提升的客觀需要,制定幷發布了《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發展綱要》,提出了行業中急需解决的“28 項關鍵技術和10 項新型成套關鍵裝備”(簡稱“28+10”),幷于2006 年、2008 年兩次進行了細化和修訂。近年來,行業圍繞“28+10”開展了大量的科技攻關和成果産業化推廣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十一五”期間,紡織行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高性能、功能性、差別化纖維材料技術,新型紡紗、織造與非織造技術,高新染整技術,産業用紡織品加工技術,節能環保技術,新型紡織機械以及信息化技術等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攻關和産業化取得重大進步,多項高新技術在紡織産業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一批自主研發的科技成果和先進裝備在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先進生産技術與時尚創意的結合,明顯增强了紡織服裝産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十一五”期間,大中型紡織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規模以上企業新産品産值均增加了近2 倍;全行業有22 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年産45000 噸粘膠短纖維工程系統集成化研究”、“高效短流程嵌入式複合紡紗技術及其産業化”兩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紡織之光)科學技術獎累計獎勵622個項目;行業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數量每年增加1000 餘件。 全行業整體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快速提升,先進技術裝備投資不斷增加,落後工藝、技術和裝備則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加速退出,行業技術素質和生産效率穩步提高。“十一五”期間,全行業共引進國外先進裝備近200 億美元,采用國産先進裝備約2800 億元人民幣;化纖行業共淘汰陳舊的小型聚酯裝備約300 萬噸,淘汰落後抽絲能力約150 萬噸,印染行業74 型染整設備基本淘汰。目前,全行業 1/3 左右的重點企業技術裝備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規模以上企業全員勞動生産率比2005 年翻了一番。 (一)纖維材料技術進步成效顯著 1.一批高新技術纖維材料産業化取得突破碳纖維、芳綸1313、芳碸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玄武岩纖維等高性能纖維以及竹漿纖維、麻漿纖維等生物質纖維已實現産業化生産,正在進一步開發系列品種,擴大應用,多數技術及産品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芳綸1414、新型溶劑法纖維素纖維已取得中試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産業化生産技術正處于研究階段。新型聚酯PTT 樹脂合成已突破中試實驗,纖維生産加工及産品開發實現産業化生産。 (見6 版表) 2.國産化生産技術和裝備的開發應用能力顯著提升 以大容量、高起點、低成本爲特徵,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産化新型聚酯及配套長短絲技術裝備在行業中廣泛使用,目前正在向超大型化、柔性化、精密化、節能减排直紡新一代聚酯新技術方向全面升級,整套規模已由原來的引進6 萬噸 /年擴大到40 萬噸/年,百萬噸級新型PTA 成套國産化技術裝備也已研發成功。自主研發的年産45000 噸粘膠短纖維工程系統集成技術達到單綫産能世界最高、原材料消耗最低的國際先進水平。國産化的技術裝備使行業新建項目投資成本大大降低,生産效率大幅提高,有力地推動了化纖行業的快速發展和産業結構的優化調整。 3.化纖産品功能化、差別化水平提高 新一代直紡滌綸超細長絲及高效新型捲繞頭技術、蛋白纖維等一系列功能化、差別化纖維生産技術實現産業化,爲紡織面料及服裝、家紡産品提供了新的優質纖維原料。目前,行業中已開發出細旦、超細旦、异型截面絲、阻燃、抗菌、抗靜電、吸濕透汗等功能化、差別化纖維品種,2010 年化纖差別化率可達到43% 以上,比2005 年提高了12 個百分點。 (二)紡織加工技術和産品開發取得明顯進步 1.技術裝備水平提高促進紡織品生産加工水平提升棉紡自動化、連續化、高速化新技術的國産化攻關和大規模的推廣應用提高了生産效率和産品質量,2009 年棉紡行業精梳紗、無結頭紗、無梭布、無卷化比重分別達到27.8%、65.4%、68.3%和46.8%,比2005 年分別提高2.8、10.1、 16.1 和8.4 個百分點。毛紡行業無結紗比例超過60%,大中型毛針織企業基本實現紗綫無結化;精梳産品100%無梭化,粗梳産品80%無梭化,産品質量大幅提高,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桑蠶自動繅絲機的推廣應用使生絲質量水平平均提高 1.5 個等級,應用比例由20%提高到85%。 2.生産加工新技術推動了高檔紗綫的發展 緊密紡、噴氣、渦流紡、嵌入紡等新技術的采用使紗綫産品種類更加豐富,天然纖維紡紗支數大大提高,紗綫質量顯著提升。2009 年,棉紡緊密紡生産能力達到443 萬錠,噴氣、渦流紡達到5.9 萬頭。嵌入式複合紡紗技術已在毛紡行業得到産業化應用,開發出了羊毛500 公支的高支紗綫,棉紡、麻紡行業正在進行産業化研究。半精梳毛紡加工技術取得突破,2009 年生産能力達到100 萬錠,比2005 年增加了70 萬錠。特種動物纖維絨毛分梳及改性加工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已在25%左右的羊絨分梳企業得到應用。 3.織造、染整工藝技術進步提高了紡織面料的質量和功能化水平 “十一五”期間,紡織行業面料加工技術上了一個新臺階。新型電子提花裝置的大量應用、經緯編新型面料的開發、多種纖維的混紡交織以及織物結構的創新大大豐富了紡織面料的品種,我國棉紡、毛紡、針織面料及一批化纖面料已經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印染行業自主研發了活性染料冷軋堆前處理及染色、數碼印花、塗料印花等一批印染新技術,大量采用了電子分色製版、自動調漿、在綫檢測等先進電子信息技術,大大提高了面料質量的穩定性和附加值。面料後整理由抗菌、抗皺等單一功能的整理發展至爲提高織物附加值而進行的多功能整理,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突破了服裝、家紡等傳統消費品領域,逐漸拓展至電子、航空、建築等産業用領域。目前,我國紡織行業面料自給率達到95%以上,與 2000 年相比較,面料出口額年均增速超過10%。 (三)綠色環保技術開發和應用進展較快 1.一批節能、節水的新技術實現研發突破幷在行業中推廣應用 “十一五”期間,按可比價計算,紡織行業單位增加值綜合能耗累計下降約 40%,節能新裝備、新技術在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棉紡行業推廣采用節能電機、空調自動控制等技術,其中空調自動控制技術可降低空調能耗10%~15%。化纖行業推廣差別化直紡技術、新型紡絲冷却技術等實用節能型加工技術,其中新型熔體直紡熱媒加熱系統可减少燃料消耗近1/3。印染行業節能降耗的新工藝技術研發和推廣成效顯著,其中高效短流程前處理技術可節約電、汽消耗30%以上,已經應用于各類棉及其混紡織物;冷軋堆染色可節約蒸汽40%,已在中厚型織物上應用。 “十一五”期間,紡織行業節水工作取得進展,用水量最大的印染行業百米印染布生産新鮮水取水量由4 噸下降到2.5 噸,累計减少37.5%。在印染行業中開始大量推廣應用的高效短流程前處理技術可减少水耗30%以上,生物酶退漿可節水20%以上,冷軋堆染色可節水15%。 國産綠色環保紡織專用裝備的研發和製造能力提高爲紡織行業實現節能降耗創造了良好基礎條件。其中,國産連續前處理設備和連續染色設備可有效節約蒸汽、水各20%;新型間歇式染色機可節水50%,節能40%。 2.污染物控制技術明顯進步 “十一五”期間,按可比價計算,紡織行業單位增加值污水排放量的累計下降幅度超過40%,污染物减排及治理技術明顯進步。印染行業開發了對廢水分質分流進行深度處理及回用的新技術,實現廢水處理穩定達標,同時使印染布生産水回用率由2005 年的7%提高到2010 年的15%,大幅减少了污水排放。絲綢行業研發了繅絲生産廢水深度淨化循環技術,繅絲廢水循環使用率可達90%以上,基本實現污水零排放,目前已在大中型繅絲企業中推廣應用。化纖行業采用膜技術處理化纖廢水,采用長網洗漿機、連續打漿機和漂白自控系統等裝置進行粘膠漿粕黑液治理,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廢氣制硫酸裝置等治理粘膠廢氣,有效减少了液體、氣體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行業的清潔生産水平。 3.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取得進展 廢舊聚酯瓶回收利用技術得到有序推廣,技術不斷升級。再生紡纖維用于家紡填充料已經開發出三維中空纖維等新品種,衛生性能也顯著改善;用于生産可紡棉型短纖維、有色纖維等差別化纖維、中等强度工業絲的新技術也已實現突破,正在加强推廣應用。目前,國內再生纖維生産能力達到700 萬噸,産量達到400 萬噸。行業利用速生林材等可再生、可降解生物質資源開發纖維材料的能力提高,竹漿、麻漿纖維已實現産業化。冷凝水及冷却水回用、廢水餘熱回收、中水回用、絲光淡碱回收等資源綜合利用新技術在行業中推廣應用比例均已達到50%,提高了水、熱等各種資源的使用效率,同時也减輕了排污壓力,産生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四)産業用紡織品發展迅速 1.高性能纖維應用水平提高使産業用紡織品的性能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間,高强高模聚乙烯、芳綸、芳碸綸、聚苯硫醚等高性能纖維材料産業化取得重大突破,推動了防彈防刺複合面料、耐高溫針刺環保過濾分離用複合非織造材料、防噴濺阻燃防護服等産業用終端産品的研發。新型溶劑法纖維素纖維、聚乳酸纖維等生物質纖維原料的研發成功促進了抗菌、可降解的醫用衛生材料的開發應用。 2.産品加工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非織造技術取得重大跨越性突破,直接梳理成網技術使加工流程大大縮短,高速加固技術大幅降低了運行成本,同時在産品的各向同性、均勻度、手感、厚薄等性能上顯示了傳統紡織材料無法比擬的特點。産業用經編和立體編織技術進步大大拓展了複合骨架材料的加工領域,突破了風力發電葉片、衛星支架、火箭喉襯等加工難度極大的産業用紡織品成型技術。重磅高速織造技術、多層在綫複合技術推動了高强土工布、高檔醫衛材料等産業用紡織品的發展。 3.産品研發創新爲促進國民經濟相關領域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國産土工合成材料在青藏鐵路建設工程中應用,成功解决了高原地質裂縫、凍土隔斷、保溫、防滲等系列難題。采用芳綸、聚苯硫醚等高性能纖維研製的環保過濾材料不但可將火力發電污染粉塵排放截留效率提高5 倍以上,還可在廢渣中分離回收珍貴的稀有金屬,創造了較高的經濟效益。輕質高强的高性能複合材料不但滿足了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領域的需求,還在製造業中逐步替代部分傳統鋼材,促進了低碳發展。病毒阻隔精度高的一次性手術服、口罩等醫療用産品有效降低了交叉感染機率,保障了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嬰兒和老年人一次性尿布(褲)、婦女衛生巾、擦拭布、濕巾等衛生用産品大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4.産品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 2010 年,我國産業用紡織品産量預計將達到820 萬噸左右,比2005 年增長 1.2 倍;占行業纖維加工量的比重超過19%,比2005 年的13%增加了6 個百分點。國産産業用紡織品不僅能够越來越好地滿足國內需求,逐步替代進口産品,而且出口種類日漸豐富,2010 年出口額比2005 年增加了近2 倍。 (五)紡織機械工業自主創新能力及製造水平大幅提高 1.十項新型成套關鍵設備技術攻關及産業化取得突出成績 “十一五”以來,《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發展綱要》確定的10 項新型成套關鍵裝備研發和産業化攻關進展突出。大容量滌綸短纖成套設備,新型清梳聯合機、自動絡筒機等高效現代化棉紡生産綫,機電一體化噴氣、劍杆織機均已實現批量生産,部分産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效替代了進口,國內化纖、棉紡裝備自主化率顯著提高。紡粘、熔噴、水刺非織造布設備以及電腦提花圓緯機、電腦自動橫機、高速特裏科經編機等針織設備均已研發成功,幷推向市場,大大降低了紡織企業的裝備成本。印染工藝參數在綫檢測與控制技術已經完成工藝點的檢測,單機台的監測與閉環控制系統也研發成功,進入推廣階段。印染設備領域發展了大批具有節能、節水、减排潜力的新産品,國産前處理設備和連續染色設備已經可以替代進口。 2.紡織機械製造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紡織機械産品機電一體化已向深層次的智能化、模塊化、網絡化、系統化方向發展,節能技術在紡織單機和成套裝備中推廣應用,節能、降耗、减排的新理念在印染和化纖機械設計中得到貫徹,依托循環經濟理念推出了適用于廢舊纖維紡紗、瓶級切片紡絲和非織造布等新裝備。采用先進製造工藝技術、先進刀具、輔具,建立裝配流水綫,提高裝配精度,加强製造過程中的檢驗和檢測,隨時監控産品質量。計算機技術逐漸在鑄造、熱處理、表面處理和裝配等方面應用,極大縮短了理論應用于實際生産的時間,提高了産品質量。 3.國産紡織機械市場競爭力顯著提高 伴隨著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和加工製造技術進步,我國紡機行業的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2010 年,國産紡機的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70%,主要産品中,棉紡細紗機、粗紗機等産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90%,中、高檔劍杆織機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60%,自動絡筒機超過25%。國産紡機出口規模也持續擴大,“十一五”以來出口額年均增速超過10%,在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等東南亞市場廣受歡迎。 (六)信息化技術得到推廣應用 1.産品設計數字化和生産製造自動化水平得到較大提升 CAD、CAM 等産品研發設計數字化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有效提高了産品創新能力和市場反應速度。計算機測配色和分色製版等技術的廣泛采用,使印染後整理水平大幅提高。現場總綫技術和遠程通信技術等在紡織裝備領域得到推廣,紡織機械正朝著數字化、集成化、網絡化方向發展。在綫生産監測系統的一些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幷在企業得到應用,爲物聯網在紡織行業的應用打下基礎。 2.企業管理信息化取得較大進展 規模以上紡織企業應用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的比例達到近10%,其中化纖、紡機、棉紡企業應用比例較高,大型骨幹企業普遍采用。應用水平不斷提高,部分大中型企業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爲行業內推廣的典範。紡織ERP 産品開發取得明顯成效,印染、棉紡織、毛紡織等多個子行業的ERP 系統已達到産業化應用階段。紡織ERP 系統的開發應用降低了原料庫存,節省了成本,提高了産品質量和勞動生産率,縮短了産品開發周期,極大地提升了紡織企業的運行管理水平和競爭力。 射頻識別技術(RFID)取得研發突破幷進入産業推廣階段。電子商務和營銷信息化取得應用成果,有利于紡織企業開拓市場。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在重點産業集群得到推廣,爲廣大中小企業提供所需的信息服務。 (七)創新能力提高,創新機制建立 1.基礎研究取得進展 “十一五”期間,紡織高等院校積極開展紡織前沿技術及基礎理論研究,幷在碳纖維、芳綸等高性能纖維大分子及凝聚態結構的調控,紡紗加工的纖維流有序控制及纖維結合體品質控制,表面物理化學結構改性等方面取得進展,爲相關産業化技術研發突破提供理論指導,增强了創新能力提升的源動力,幷對“十二五”産業升級起到重要先導作用。 2.技術創新與文化創意有機結合 行業開展了紡織品流行趨勢研究和推廣工作,內容涵蓋生活方式、市場消費特徵、色彩應用,以及服裝、家紡産品設計,面料、紗綫及纖維的結構、功能設計和生態開發工藝等領域,以文化創意研究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與市場化運作,更好地適應了現代生活方式和多元文化審美需要,有效提升了行業發展的差异化水平和品牌效應。流行趨勢研究與推廣目前在骨幹企業中參與度較高,中國流行面料工程開展多年,已經培育了一批具備較强自主創新能力的優勢骨幹企業,60 多家企業獲得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産品開發貢獻獎。 3.創新體系逐步形成 産學研合作創新加强,“十一五”期間,近80%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 1/3 獲得行業科技獎勵的項目是産學研結合成果。産業聯盟成爲集成創新的重要組織形式,天竹産業聯盟、新一代紡織設備産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創新聯盟先後組建,加强了企業間橫向合作和跨産業鏈合作,有效促進了技術研發和應用能力的提升。創新平臺建設得到進一步推進,先後在廣東西樵、福建石獅、上海松江、浙江蕭山、江蘇無錫等重點産業集群建立了15 個地區性産業創新平臺;國家紡織面料館、中國紡織産業網聯盟等行業性産業創新平臺也先後建成啓動,爲提高行業創新能力提供了公共服務支撑。 (八)標準化建設得到較快推進 “十一五”期間,紡織行業共新制定、修訂標準727 項,標準總數達到1500 余項,覆蓋服裝、家用、産業用三大應用領域,基本形成標準體系,有6 項標準獲得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積極開展對口國際標準(ISO)轉化工作,轉化率達到80%;主動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自主提出了2 項提案,提高了行業與國際標準對接的水平。 二、紡織工業科技進步存在的問題和差距 雖然近年來我國紡織工業科技進步成果顯著,但從整體上看,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仍相對薄弱,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原創關鍵技術研發進展相對緩慢,新産品自主開發和設計能力仍有不足,應用電子、信息、自動化、新材料等高新技術改造提升紡織産業的研究和創新能力仍有待提高。由于行業規模大,集中度低,企業間技術裝備水平差异較大,大量中小企業的技術裝備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較也仍有差距。 基礎研究亟待加强。行業對高性能及新型纖維材料、智能紡織品、新型環保加工技術、新型紡織機械等重點領域的基礎理論及其應用研究重視不够,研究活動的開展程度和水平仍然不足。企業對技術進步缺少超前部署,産學研合作以短期項目爲主,缺乏以中長期技術創新爲目標的研究合作,基礎研究活動缺少行政層面和應用層面的有效支持。 高性能、新型纖維材料技術研發和産業化進展相對滯後。除耐高溫芳綸 1313、高强高模聚乙烯、竹漿等纖維品種已實現工業化生産外,多數重點纖維品種關鍵技術仍處于技術攻關或中試研發階段;國産化的配套材料、關鍵設備尚需進一步加强聯合攻關;天然纖維資源的高效提取技術、再生纖維素纖維清潔生産技術等生物質纖維開發相關核心技術仍有待加强研究;超仿真纖維的品種及仿真效果尚待改進。 先進工藝技術在全行業的推廣力度不足,覆蓋面仍然偏小。行業技術升級主要集中在具有較好資金條件的骨幹企業,由于缺少行業性的技術推廣機制和平臺,先進工藝技術在廣大小企業中的推廣應用面仍急需繼續擴大。如已經推廣多年的無梭織機、自動絡筒機等先進裝備在棉紡行業中占有率仍不足60%;具有突出節能减排效果的冷軋堆染色、小浴比間歇式染色、數碼印花、冷轉移印花等印染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面僅有5%~10%。 裝備製造研發與生産工藝創新結合不够緊密,産品先進性與製造水平仍有差距。我國高端裝備自主研發仍需加快突破,碳纖維、芳綸等高性能纖維成套生産綫在國內尚屬空白,高頻高速針刺、高速熱軋、濕法成網、雙組份紡粘和熔噴等非織造布設備仍依賴進口,粗細聯合、細絡聯合系統尚未進入大規模産業化階段。自主研發和生産的紡機在自動化、連續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以及整機可靠性方面仍有不足,無梭織機運轉速度低于進口裝備約10%,電腦自動化針織設備在運轉速度、織物品質、編織控制系統等方面仍需提高。 紡織信息化技術的普及應用水平仍然不高。CAD/CAM、MES、REID、ERP 等信息技術在行業中的推廣面多限于具有一定規模的大中型企業,且多數企業仍處于局部應用階段。企業信息化的協同與集成應用水平偏低,管控一體化應用程度不高。電子商務應用相對較少,物聯網應用于紡織行業的關鍵技術尚待開發。標準化建設相對滯後。標準體系結構仍需進一步完善,標準修訂不及時、與國際標準尚未完全接軌等問題仍然存在,需要進一步加以解决。 人才嚴重缺乏。行業人才培養與實際應用結合不够緊密,産學研合作、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人才培養機制尚未廣泛形成,面向紡織企業提供人才培訓服務的公共平臺功能尚不健全,全行業嚴重缺少高素質的科研、設計、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專業工程技術人才。 科技創新體系尚不健全。紡織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結合不緊的問題仍然存在,各類創新主體在行業科技創新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間的協作關係沒有完全理順,創新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制約了行業創新水平的提升。 第二部分:“十二五”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及基本思路 “十二五”期間,紡織工業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圍繞到2020 年實現紡織强國的戰略目標,堅持以科學發展爲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爲主綫,以市場爲導向,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産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作用,提高行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整體技術素質,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爲建成紡織强國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十二五”期間,紡織行業科技進步的基本思路是: 重點突破,針對當前制約行業發展的重大技術瓶頸加大研發力度,攻克一批共性關鍵技術,提高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 全面提升,在全行業範圍內,推廣一批具備較廣泛適用性的先進工藝、技術和裝備,加快産業升級;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的作用和經濟、法律的手段,淘汰落後生産工藝、技術和裝備,提高行業整體技術素質。 健全機制,在行業中加快完善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爲提高創新能力提供動力和支撑。鼓勵大型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發揮企業家和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强化基礎性、前沿性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平臺建設;加强軍民科技資源集成融合;推進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鼓勵發展科技中介服務;完善科技成果評價獎勵制度;努力爭取政府對基礎研究的投入,爭取金融業支持,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開放共享。 著眼未來,把握世界紡織科技發展趨勢,提前部署基礎理論和前沿技術攻關,爲行業未來科技發展夯實基礎。 二、發展目標 “十二五”期間,紡織工業將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加强紡織基礎理論研究,掌握一批高新技術纖維開發應用和先進紡織裝備研發製造的核心技術,成爲世界上自主掌握紡織高新技術的主要國家之一; ——主流工藝、技術和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節能减排全面達到國家强制性標準要求、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减排任務的基礎上,大規模實現清潔生産,基本建立低碳、綠色、循環經濟體系; ——主要企業(規模以上企業中的前三分之一企業)具備較强的自主創新能力,技術和産品研發、檢測中心完備,擁有高素質、專業化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研發投入强度達到3%~5%; ——行業信息化技術開發和應用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推動管理和營銷模式的現代化; ——生産效率繼續提高,到“十二五”末,規模以上企業勞動生産率爭取比2010 年翻一番。 第三部分:“十二五”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的重點任務 一、重點任務 “十二五”期間,我國紡織工業科技進步將重點圍繞加大關鍵技術攻關力度,大規模推廣先進適用工藝技術和裝備,完善科技創新體系,以及加快紡織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促進行業原創技術研發能力的顯著提升,全面提高行業生産效率和産品附加值。 行業科技進步的重點任務是: 1. 開展基礎研究,加强纖維材料加工、紡紗織造加工、印染加工、智能紡織品、服裝家紡文化及紡織機械製造等重點領域的基礎理論和前沿技術研究,爲行業自主創新提供理論指導及原動力。 2. 加强紡織纖維材料的研發與創新,開發一批高性能有機化學合成纖維工程材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大力發展超仿真及各種功能性纖維,采用動物、植物、礦物、天然等生化原料,開發生物質纖維,提高紡織循環經濟水平;重點解决天然纖維原料供給不足的矛盾,爲紡織面料及製品的升級換代和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3. 加强新型紡紗、新型織造、特種織造、寬重型織物織造等工藝技術及設備的研究開發;加快高機號及成型織造、經緯編雙層和多層複合織造、提花織造等針織技術,非織造及複合技術的研究及推廣應用;加大印染高效短流程前處理技術、無水少水印染技術及功能性後整理技術的研發與推廣力度;大力發展技術性紡織品、個性化紡織品、功能性紡織品、綠色環保紡織品和智能化紡織品等高附加值紡織産品,進一步提高我國紡織産品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4.在全行業範圍內加快研發和推廣綠色環保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高性能、高效率、節能减排的先進適用工藝、技術和裝備,淘汰落後産能,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减排和淘汰落後任務,加快産業技術升級。 5. 大力開發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紡織製造技術,從紡織品服裝的設計、工藝、生産、設備、測試、評價及銷售網絡體系全面入手,實現電子技術産業化、信息化的對接,開發紡織物聯網技術。 6. 壯大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整合産、學、研及行業公共服務體系等多方資源,加快培養高水平的科研、工程設計、管理等領軍人才和骨幹隊伍,加强對在崗職工的專業技能培訓,全面提高紡織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促進行業創新能力、生産效率的提升。 7. 加快完善行業科技創新體系,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通過企業、政府、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術轉移機構的共同參與,形成以企業爲主體、産學研用緊密結合、軍民結合、跨産業鏈、跨部門合作的創新機制,促進行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加快建立以産業集群爲基礎、以行業公共服務體系爲平臺的適用技術公共推廣體系,促進廣大中小企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 二、實施內容 根據上述目標和任務,“十二五”期間紡織行業科技進步任務的重點實施內容爲: ——突破十大類50 項關鍵技術,其中包括基礎研究5 項(含65 子項),纖維材料高新技術産業化5 項(含47 個子項),新型紡紗、織造關鍵技術8 項(含 16 個子項),印染高新技術6 項(含22 個子項),高性能産業用紡織品加工關鍵技術7 項(含34 個子項),節能、環保技術3 項(含8 個子項),現代服裝製造技術2 項(含3 個子項),新型紡織機械8 項(含50 個子項),紡織信息化技術 5 項(含5 個子項)以及紡織標準研究1 項(含16 個子項)。 ——在全行業重點推廣110 項先進適用技術,其中包括適用于纖維材料加工生産環節的先進技術13 項,紡紗織造環節22 項,染整環節20 項,産業用、家用紡織品及服裝製造環節12 項,以及國産化裝備38 項,紡織信息化技術2 項,紡織品創新開發體系3 項。 (一)基礎研究 開展纖維材料功能優化設計、成型基本理論研究,碳纖維、有機高性能纖維、可再生資源纖維及新型仿生纖維製備過程中的基本科學問題研究,纖維材料表面納米結構研究等,指導關鍵技術産業化研發。研究新型芳雜環聚醯胺共聚纖維、聚酮纖維等高性能纖維以及低成本高性能的聚酯纖維、聚醯胺纖維等常規品種高附加值産品的加工技術,到2015 年基本完成小試。開展環境友好型油劑、溶劑、特種化纖功能母粒研發等精細化工研究,提高纖維加工配套材料的國産化水平,幷促進纖維材料功能化、差別化水平的提升。 研究纖維在梳理過程中的應力應變特徵、成紗機理等基礎理論,指導突破制約紡紗技術瓶頸。研究功能性紗綫、紡紗過程在綫質量檢測系統、織造過程紗綫張力在綫自調系統、面料質量自動檢驗系統的基本理論及産業化技術,爲進一步提高生産效率、産品質量和附加值奠定基礎。 研究紡織酶基因工程及酶分子修飾技術,獲得性能提升的改性酶,完成紡織印染加工與纖維改性應用工藝研究。加强生物酶漂白、等離子體前處理等印染前處理前沿技術的理論性研究,指導産業化技術研發。運用分子結構設計,研究環保型染料、助劑的應用性能及特殊功能性整理機理,提高印染加工過程的綠色生態性。 通過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醫學、藥學、工程學、人體結構學、美學等跨學科理論研究,開展智能紡織品服裝的研發與試製,爲産業化技術奠定基礎。加强服裝、家紡文化及品牌發展課題研究,指導産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 研究纖維加工機械複雜性系統動態特性,爲提高纖維生産的自動化、集成化水平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開展機械結構運動力學分析、機械振動分析、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究,以及氣體力學、流體力學、電子、激光等基礎理論在紡機行業中的應用研究,促進國産紡機的性能、效率及加工質量的提升。開展過紗零部件、器材表面處理技術研究以及各種高性能複合材料在紡機配套件中的應用研究,更好地滿足高性能裝備的配套要求。 (二)纖維材料 研發重點: 加快超仿真、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生物質纖維、高性能纖維的産業化研發,使我國纖維材料技術躋身世界發達國家行列,高性能纖維重點品種全面實現産業化大生産,初步滿足國防工業和民用高端領域基本要求。提高天然纖維培育種植科技水平,優化天然纖維品質和品種。 超仿真纖維重點發展仿棉滌綸和仿毛纖維,通過分子結構改性、共混、异型、超細、複合等技術,提高纖維綜合性能,超越天然纖維的可紡性、可染性、舒適性和阻燃性。到2015 年,超仿真仿棉纖維達到800 萬噸左右。 生物質纖維重點突破新型溶劑法、離子液體法、熔融法等纖維素纖維産業化關鍵技術和裝備,實現産業化生産,其中新型溶劑法纖維素纖維到2015 年建成萬噸級産能。突破聚乳酸纖維、生物質多元醇生物法合成技術等生物合成材料類纖維産業化技術,到2015 年建成萬噸級聚乳酸纖維國産裝置,生物法技術實現産業化生産。突破殼聚糖原料純化和紡絲工藝優化,開發下游製品,到2015 年建成千噸殼聚糖纖維産能。 高性能纖維中,T300 級碳纖維突破原絲、碳化裝備和上漿劑等關鍵技術,到2015 年達到萬噸級技術;芳綸1313 加快高端産業鏈開發和市場應用拓展,突破萬噸産業化;聚苯硫醚實現纖維級切片和長絲産業化;玄武岩纖維突破熔融拉絲組合爐和浸潤劑關鍵技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解决蠕變性能,優化濕法工藝,實現幹法工藝産業化。T400、T700、M40 級碳纖維,芳綸1414,芳綸III,耐高溫聚醯亞胺等完成産業化研發。 發展聚酯多元化産品及技術裝備,到2015 年PTT 樹脂聚合實現産業化,生物可降解共聚酯PBST 及纖維實現千噸級産業化生産,使聚酯滌綸行業綜合競爭實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天然纖維重點進行棉花、麻類作物良種培育,加强良種推廣,建立優質品種種植基地。進一步突破麻纖維機械脫膠和生物脫膠技術、開發生物酶及配套裝備,提高脫膠效率和技術穩定性。從而改善麻纖維製品的服用舒適性和時尚性。推廣重點: 推廣“十一五”期間已經完成産業化研發、技術成熟的PTT 纖維、竹漿纖維、麻纖維等新型纖維加工技術,加强産業鏈開發和終端産品的系列化、品牌化發展,到2015 年形成PTT 纖維産能5 萬~10 萬噸,竹漿纖維産能10 萬~20 萬噸。 推廣新型國産化化纖生産技術和裝備,降低投資成本,减少物料和能源消耗,提高産品質量和生産效率,到2015 年實現國內新上百萬噸級PTA 裝置和大型粘膠裝置全部采用國産化技術和裝備。 (三)紡紗、織造 研發重點: 突破嵌入式紡紗技術在棉、麻紡行業深度加工的工藝技術,到2015 年在主要棉紡、麻紡企業進行産業化應用。研究多組分纖維複合混紡技術和新結構紗綫加工技術,使其應用比例達到15%,差异性多功能纖維種類達到5 種以上的産品規模化生産。研究紡紗過程質量控制技術、織物自動檢測和分析技術,提高産品質量和生産效率。發展成型編織、短纖維經編技術等針織新技術,到2015 年實現成型編織功能性服裝達到年産1 億件規模,超薄超細高檔針織面料年産1 萬噸,優質高檔、功能性的短纖維經編面料生産規模達到100 台經編機。開發羊絨、苧麻、絲等我國獨特資源的紡織加工技術,實現紡織産品的多樣化和高檔化,到 2015 年實現紡織産品附加值提高10%。 推廣重點: 棉紡行業重點推廣“十一五”期間取得技術突破的緊密紡、低扭矩環錠紡、噴氣、渦流紡等新型紡紗技術,豐富紗綫品種和品質。推廣自動絡筒技術,到 2015 年棉紡行業無結紗比重達到70%以上。推廣無PVA 上漿、預濕上漿等新型上漿工藝技術,其中無PVA 上漿工藝推廣到行業大中型企業的85%以上。 毛紡行業重點推廣複合紡、賽絡紡、嵌入紡等新型毛紡技術,到2015 年推廣面達到60%以上,半精紡毛紡加工技術的應用規模達到120 萬錠。全面推廣羊毛羊絨80℃低溫染色技術及新型小浴比(1∶10 及以下)高效節能染色技術,合理推廣應用大容量自動化絞紗染色機、筒子染色機等,擴大印花技術在毛紡中的應用。 麻紡行業重點推廣苧麻减量脫膠、快速脫膠等環保脫膠技術,到2015 年推廣到全行業的25%,每年約可節約標煤約10%,减少廢水排放15%。 絲綢行業推廣高效智能自動繅絲機、絹紡新工藝及其成套設備、無梭織機等關鍵技術裝備,到2015 年桑/柞蠶繭自動繅絲機應用比例達到90%以上,真絲織造無梭織機比重達到30%以上。 針織行業推廣應用差別化與功能性纖維開發針織産品,增加産品品種,提高産品附加值。 (四)染整 研發重點: 突破生物酶精練、棉織物低溫漂白、茶皂素退煮漂等高效短流程前處理新技術,針織物冷軋堆前處理加工技術。到2015 年,棉織物低溫漂白等前處理新技術完成産業化研發,幷在行業中加快推廣;針織物冷軋堆前處理技術在圓筒推廣 50 條以上生産綫,平幅路綫推廣20 條生産綫。 發展少水及無水印染加工高新技術,爲行業實現清潔生産、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技術支撑。到2015 年,活性染料濕短蒸染色、新型塗料紗綫染色、新型轉移印花、針織物平幅冷軋堆染色、低給液率染色及整理、超聲波染整加工等技術完成産業化研發。 研究印染生産過程全流程的網絡監控系統、高效數字化印花集成技術等印染在綫檢測及數字化技術,提高生産效率,促進節能减排。到2015 年,完成全流程的網絡監控系統産業化研發,幷推廣到印染行業的20%;色差、克重、緯密、疵點(坯布)、帶液量等在綫檢測及控制系統完成産業化研發,幷推廣到行業的10%。 研究碳纖維、聚乳酸、大豆、牛奶等新型纖維,差別化、功能性高附加值纖維,多組分纖維面料,化纖仿真面料的染整技術以及紡織品特殊功能整理技術,實現産品的多元化、個性化,全面提高國産面料的質量、檔次和附加值。 推廣重點: 推廣已經發展成熟的生物酶退漿、冷軋堆前處理等高效短流程前處理工藝技術。這些高效短流程前處理技術如推廣到印染總量的40%,可實現年節水、减少污水排放11330 萬噸,節能121 萬噸標準煤,節電16878 萬千瓦時(折合6781 萬噸標準煤),到2015 年力爭實現推廣到行業30%~40%。 推廣已經發展成熟的塗料連續軋染、冷軋堆染色、退染一浴工藝、氣流染色和浴比小于1∶8 的液流染色、絲綢數碼印花等少水及無水印染加工技術。這些少水及無水印染加工技術如推廣到印染總量的20%,可實現年節水、减少污水排放5000 萬噸,節能7.84 萬噸標準煤,到2015 年力爭實現推廣到行業的20%~30%。推廣已經發展成熟的助劑中央配送系統,自動調漿系統,織物含濕率、熱風濕度、液位、門幅、卷徑、邊位、長度、溫度、速差、預縮率在綫檢測技術。上述技術如推廣到行業的20%,每年可節水、减少污染物排放2450 萬噸,到2015 年力爭實現推廣到行業的20%~30%。 (五)産業用紡織品 研發重點: 突破高性能、高檔土工合成材料、醫療衛生用、過濾用、交通工具用、安全防護用等産業用紡織品加工技術的産業化研發,掌握一批自主原創的核心技術。醫療衛生用紡織品重點解决高效薄型阻隔材料、醫用抗菌敷料的加工技術,解决可吸收纖維以及製品的加工技術。過濾用紡織品重點突破雙組分纖維的熔噴非織造布系列産品的開發,耐高溫、耐酸碱、高效過濾産品的製備和加工技術,高性能中空纖維液體分離膜材料製備的關鍵技術等。土工合成材料重點發展7m 以上寬幅高强土工布與土工格栅,高强丙綸長、短絲定伸長針刺非織造土工布,聚酯長絲非織造油氈基布。交通工具、建築及合成革用紡織品重點突破安全氣囊面料、內飾粘合劑、隔熱絕緣材料、摩擦材料等關鍵技術,實現膜結構及新型篷蓋材料加工技術的突破和産業化應用,生態革和超細纖維人造革加工技術的産業化應用。安全防護用紡織品加工技術重點研發防彈防刺面料,耐高溫、防火阻燃面料,墻體防裂、保溫、隔音、阻燃面料等。 加大非織造成型工藝技術、織造成型技術、功能性後整理技術、複合加工技術等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力度,提高行業的加工製造水平,到2015 年實現主要高速梳理等非織造成型工藝技術、複合加工技術在行業中應用比例達到30%,功能性後整理技術基本滿足産品開發需求,重磅寬幅高速織造技術落實産業化攻關項目。 推廣重點: 推廣市場空間廣闊、與現階段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産業用紡織製成品加工技術,包括節水灌溉材料等農用紡織品、一次性手術衣等醫療用紡織品、嬰兒尿布等衛生用紡織品、汽車隔熱絕緣材料等車用紡織品、內墻保溫隔音材料等建築用紡織品等,促進産業用紡織品在國民經濟各相關領域中擴大應用,推動産業用紡織品行業的調整升級。到2015 年農業用、醫療與衛生用、建築用紡織産品在應用領域內的推廣使用比例分別達到20%、40%和40%。 通過關鍵技術攻關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廣,使産業用紡織品成爲紡織行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到2015 年産量達到1200 萬噸以上。 (六)服裝(機織、針織)和家用紡織品 研發重點: 加强服裝企業信息化集成製造系統、大規模定制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加快高檔服裝原輔材料和製造技術的研發及産業化應用。到2015 年,實現數字化綜合集成技術達到産業化標準,服裝大規模定制技術達到示範應用標準。實現我國高檔非粘合覆襯西服工業化生産,填補國內空白幷實現産業化。 推廣重點: 推廣服裝企業自動化、數字化、信息化生産工藝技術,到2015 年實現服裝 CAD 普及率達到30%以上,CAM 普及率達到15%以上,RFID 普及率達到20%。推廣綠色環保家紡新産品加工技術,弱拈紗巾被産品、一浴多色節能環保毛巾技術的推廣面到2015 年達到30%。發展家紡專用原料加工應用技術,如各種超仿真、功能性和生物質纖維材料在家紡行業的應用技術等。 (七)節能環保技術 研發重點: 重點完成50 項(附件1 中標注★號)節能環保關鍵技術攻關。其中包括:環保型纖維加工技術11 項,重點發展可再生、可降解生物質纖維加工技術,漿纖一體化、蒸發和結晶一體化粘膠纖維生産技術,漢麻秆芯粘膠纖維生産技術、麻纖維生物脫膠及前紡加工技術等。 節能减排印染新技術17 項,研究棉織物生物酶精煉、低溫漂白等高效短流程前處理技術,泡沫、塗料、塗層、冷軋堆和微膠囊染色等低給液率染色及整理技術,塗料染色、活性染料濕短蒸染色、針織物平幅冷軋堆染色、新型轉移印花等少水、無水印染加工技術以及印染在綫檢測及數字化技術等。 廢水深度處理及資源回用技術3 項,發展膜處理、無極紫外光催化氧化等印染廢水回用技術,毛紡洗毛清潔生産及羊毛脂回收技術,麻類脫膠廢水處理技術。産業用紡織品節能减排加工技術4 項,包括濾料回收技術、水刺非織造工藝設備專用的水循環系統等。 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技術2 項,發展純化纖和天然纖維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技術,形成環保、可持續的纖維綜合利用技術,建立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産業化示範基地。 新型節能减排紡織機械10 項,研發針織物連續練漂水洗設備等新型印染設及定型機熱能實時監控等節能系統,實現節能减排技術在我國紡織機械産品中的應用水平處于國內機械製造行業中的前列。 環保型染料、助劑、漿料開發項目3 項,提高印染産品質量和印染行業生産的節能减排水平。 推廣重點: 大力推廣34 項(附件2 中標注★號)成熟的節能環保工藝技術。其中包括: 纖維清潔生産技術4 項,大力推廣滌綸原液染色技術,到2015 年原液著色纖維比重達到10%;推廣高效節能紡絲冷却技術,可節約70%的側吹空調冷却風;推廣麻類纖維生物脫膠技術,可節約水、電、汽約10%。 印染、色織清潔生産技術16 項,包括生物酶退漿、冷軋堆前處理技術等高效短流程前處理工藝技術;冷軋堆染色、塗料連續軋染、絲綢數碼印花等少水及無水印染加工技術;印染在綫檢測技術;泡沫整理技術;高效節能毛條染色技術和小浴比毛織物染色技術、裝備;束狀染色、無水染色、湍流式染紗等新型牛仔布、色織布染色技術。 廢水、廢氣减排及治理、回用技術7 項,包括化纖行業連續聚合聚酯裝置廢水、尾氣處理技術,低氧MBR 厭氧氨氧化脫氮等廢水處理技術,活性炭吸附法、廢氣制硫酸等粘膠生産廢氣治理技術,長網洗漿機等粘膠漿粕黑液治理系統和裝置;印染行業廢水分質分流及深度處理回用技術,到2015 年推廣應用面達到40% 以上;絲綢行業繅絲廢水深度淨化和循環利用技術,到2015 年,推廣面達到50%。 資源綜合利用技術3 項,對冷凝水、冷却水、廢水餘熱、廢碱液等進行回收利用,提高資源、能源使用效率,到2015 年,在行業中的推廣應用面達到約80%。 環保産品加工技術1 項,推廣一浴多色毛巾産品生産技術,可大幅節約水、電、汽成本,降低污水處理難度。 具有節能减排效果的新型裝備3 項,采用專用節能風機及濾塵系統,提高效率,節約能源;推廣連續前處理設備、連續染色設備、新型間歇式染色機等高效環保染整設備,可有效節約水、蒸汽20%以上。 (八)紡織機械 研發重點: 緊密圍繞紡織工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重點突破一批高新技術纖維專用裝備,提升傳統紡機技術水平和可靠性水平,加快紡機産品差异化、模塊化,研製高性能産業用紡織機械和節能减排型紡織機械,提高紡機專用件和配套件的技術水平,加强紡機企業的技術改造,提高“兩化”融合水平,促進紡機企業的工藝技術進步和機床數控化率。 其中,高新技術纖維裝備重點突破碳纖維、聚苯硫醚、芳綸、聚醯亞胺等高性能纖維成套設備的産業化技術,日産100 噸及以上錦綸聚合裝備及技術,萬噸級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工業化生産設備,到2015 年完成研發任務,進入産業化生産階段。 紡紗設備重點研發全自動轉杯紡紗機,噴氣、渦流紡紗機,在“十二五”期間形成一定數量的市場銷售;進一步解决粗細聯、細絡聯系統的控制精度、穩定性問題,加快産業化推廣,到2015 年實現國産細絡聯合機國內市場占有率由目前的10%提高到30%,粗細聯合機實現每年80 台左右的銷售。 織造設備重點發展新型模塊化無梭織機、高速毛巾織機等差异化織機、特種織機,到2015 年完成産業化研發,幷形成一定數量的市場銷售;加快圓機、經編機、襪機、橫機等針織機械的國産化進程。 新型非織造設備重點發展聚乳酸紡粘法非織造布生産綫、聚苯硫醚熔噴設備、雙組分紡粘水刺裂解法生産綫等,到2015 年進入産業化階段。 染整裝備重點推進新一代多功能、智能化的在綫檢測與控制系統研發和産業化應用,形成多車間級和工廠級的綜合信息管理控制系統;進一步研究高效節能環保的機織物印染設備、針織物連續練漂水洗設備及産業化技術,到2015 年基本實現産業化。 在“十一五”成果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噴氣織機節氣技術、化學劑濃度在綫檢測與配送系統、定型機熱能實時監控系統等節能减排技術與設備,“十二五”期間實現産業化應用。 研究全自動高速捲繞頭、高頻加熱的熱牽伸輥、高精度紡絲計量泵、高速錠子、針織用針等紡織機械關鍵配套件,解决關鍵技術,到2015 年實現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30%。發展國産高性能紡機專件,提高我國紡織加工裝備行業的生産技術水平,優化紡機專件産業的産品結構。 推廣重點: 在紡織行業中大力推廣“十一五”期間研發成功幷已實現大規模産業化的國産化新型裝備和關鍵配套件,降低紡織企業投資成本,加快紡織行業技術裝備升級。 其中,新型纖維裝備重點推廣日産200 噸大容量短纖維成套設備、粘膠長絲連續紡絲機,到2015 年,形成工業化生産;推廣改性聚酯、差別化長短絲紡絲及後加工成套設備,提高差別化比重,長絲紡絲及後加工設備的差別化比重達到50%,短纖生産設備的差別化比重達到30%,改性聚酯比重達30%。 紡紗設備重點推廣清梳聯設備、自動絡筒機、集聚(緊密)環錠細紗機等,到2015 年,國産清梳聯設備占清梳聯設備總量達到85%,國産自動絡筒機占有率達到70%,集聚(緊密)環錠細紗機市場占有率成爲主流,市場占有率達到90%。 織造設備重點推廣機電一體化噴氣織機、劍杆織機、電腦橫機等,到2015年高檔無梭織機自主化率達到25%~35%,電腦橫機、經編機等針織設備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60%。非織造設備重點推廣紡粘、熔噴、複合、水刺等非織造布設備,擴大市場應用比例。 染整設備重點推廣印染工藝參數在綫檢測系統、機織物連續前處理設備和連續染色設備、新型低浴比間歇式染色機、自動化程度高的新型印花設備等,提高生産效率,實現蒸汽、水等資源能源的大量節約。 推廣大容量短纖切斷機、捲曲機、高性能寬幅鋁合金綜框等關鍵配套件,替代進口産品,降低用戶投資成本,提高製造水平。 在紡機行業推廣新型節能環保鑄造、熱處理、表面處理工藝及設備,高精化、柔性化、多功能複合加工製造技術和設備等紡織機械先進製造技術,到2015 年應用比例達到30%~50%,提高紡機企業的生産效率和産品質量。 (九)紡織信息化技術 研發重點: 應用信息化技術改造和提升紡織工業是“十二五”期間的重要發展方向。重點研發麵向生産製造層面的製造執行系統(MES),面向企業管理層面的以ERP和RFID 爲核心的紡織企業信息系統的集成應用,面向供應鏈和行業宏觀决策層面的紡織宏觀經濟决策支持和知識庫系統,面向紡織專業市場的電子商務服務平臺,著眼于提升整體産業信息化水平的物聯網技術。 到2015 年,紡織廠MES 在重點棉紡廠、針織廠等推廣應用;初步建立面向國內主要紡織品專業市場的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和平臺,幷選擇專業市場進行應用;紡織宏觀經濟决策支持系統實現對紡織行業數據的深度挖掘與分析,幷能够對行業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物聯網技術在服裝、家紡等行業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企業中和重點産業集群推廣應用面達30%。 推廣重點: 紡織ERP 軟件已具備産業化推廣條件,重點在大中型紡織企業中推廣,幷使之能與企業其他主要的信息系統實現集成;到2015 年,中小企業管理信息化服務平臺在典型産業集群服務企業數量達到10000 家。 (十)紡織標準研究 “十二五”期間,標準要爲轉變紡織工業增長方式、促進産業升級和結構優化提供技術支撑。重點研究制定與産業發展配套的産業用、家用紡織品和服裝標準,紡織新材料、生態紡織品、功能性紡織品、高新性能紡織品、功能服裝等重點産品及相關檢測和評價標準,紡織機械裝備以及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方面的標準,紡織品服裝與紡織機械安全標準。通過對一批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的研究,制定一批滿足市場需求而且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重要標準,提高紡織工業標準整體水平和國際化水平,進一步優化標準體系結構,提升我國標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建立起與我國紡織科技和産業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標準體系。 (十一)紡織品服裝創新開發體系 提高紡織面料、服裝、家紡産品的開發創新水平,促進産業科技成果向市場開拓能力和品牌價值轉化。推進企業建立包括市場預測、産品工藝技術與結構形態設計、文化創意、資源配置與生産過程控制、營銷反饋爲一體的産品開發體系,推進産業鏈上、中、下游産學研整合創新能力,以市場化協作建立相關産品集成創新體系,發展面向廣大中小企業和産業集群的産品開發公共服務平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