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導航 |
|
|
最新專題視野 |
【時間:2011-4-7】 |
《“十二五”機械工業發展總體規劃》全文
前言 機械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産業,國民經濟中各行業的發展,都有賴于機械工業爲其提供裝備。 回顧我國機械工業百年發展歷史,21世紀的頭十年無疑是一個黃金時期。2000年到2010年,全行業工業總産值從1.44萬億元增長到14.38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25%以上;規模以上企業數從3.36萬家增加到10萬多家;資産規模從1.96萬億元增長到10.4萬億元;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的比重從9.2%大幅提升至19%左右,占GDP的比重從3.7%提高到9%左右。 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國機械工業要在頭十年高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將發展目標定位于由機械製造大國轉變爲機械製造强國。 展望2020年,到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實現之時,我國機械工業將基本實現高端裝備的産業化,基礎滯後主機的局面基本改觀,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高,國際競爭力接近工業發達國家水平。 一、 發展現狀 (一)主要成績 “十一五”期間,我國機械工業延續了“十五”全面高速發展的好勢頭,無論是行業規模、産業結構、産品水平,還是國際競爭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1、産業規模躍居世界首位 “十一五”期間,機械工業的産業規模持續快速增長。2010年機械工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重已超過9%;工業總産值從2005年的4萬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14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5%,在全國工業中的比重從16.6%提高到20.3%;規模以上企業已達10萬多家,比“十五”末增加了近5萬家,從業人數達到1752萬人,資産總額已達到10.4萬億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2009年,我國機械工業銷售額達到1.5萬億美元,超過日本的1.2萬億美元和美國的1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一,成爲全球機械製造第一大國。 2、裝備保障能力顯著增强 “十一五”以來,在高速增長的需求拉動下,我國機械産品的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機械産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已經由2005的80%提高到了2010的85%以上,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取得了較大突破,對國民經濟各行業的保障能力明顯增强。 3、結構調整取得一定進展 在資本結構方面:已實現多元化,行業內生的發展活力越來越强。 在組織結構方面:企業小而散的局面有所改觀,主要行業的生産集中度不斷提高,尤其是汽車、工程機械、發電設備等行業更加突出。 在産品結構方面:新産品産值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科技創新成果成爲推動行業持續發展的强勁動力。 在資産結構方面:“十一五”期間,機械行業固定資産投資持續高速增長,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57281億元,年均增速達到約38%。 4、進出口貿易由逆差變順差 “十一五”期間,我國機械産品對外貿易規模持續擴大,成爲全球機械産品貿易發展的重要動力。2006年,我國機械工業對外貿易結束建國以來持續數十年的逆差局面,實現歷史性的轉折,首次實現對外貿易順差。2008年,我國機械工業實現對外貿易順差477億美元,達到歷史最好水平。2010年進出口總額達到5138億美元,比2005年的2229億美元大幅增長231 %,同時仍保持了進出口基本平衡,實現了順差31億美元。 (二)存在問題 1、自主創新能力明顯薄弱 我國機械工業的産業規模雖已位居世界首位,但目前高端裝備仍滿足不了需要,不得不大量進口。行業中低端産能過剩、高端嚴重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無法有效地支撑産品升級。 2、基礎發展嚴重滯後 與快速發展的主機産品相比,基礎零部件及優質專用材料、自控系統和測試儀器、數控機床和基礎製造裝備的發展明顯滯後,已成爲影響機械産品向高端升級的三大瓶頸。尤其是基礎零部件,不但産品水平差距大,而且至今尚未引起各方面足够重視。 3、現代製造服務業發展緩慢 機械工業的産業結構調整雖已有一定進展,但總體看來産業結構不合理現象仍然較爲嚴重。傳統加工製造業比重過大,現代製造服務業比重過低;對實物産品生産的依賴過大,而服務增值在行業總産出中的貢獻度過低;從實物産量看,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許多機械産品的産量已高居世界前列,但從全行業的銷售額看,尤其是從經濟效益看,這一優勢幷不明顯,其中原因,除了産品檔次差距的影響外,服務性增值方面的巨大差距是主要原因。 4、産業發展方式較爲粗放 我國機械工業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幷不能掩蓋發展方式粗放的問題。重速度、輕質量;重規模、輕效益;重當前、輕長遠的傾向雖已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尚未得到根本改變。行業的快速發展仍以過多的資源消耗爲代價,生産效率和經營效益與工業發達國家同行相比差距明顯。行業投資强度大增,但外延擴張之風盛行、重複建設嚴重,産業集中度低、地區結構趨同,核心競爭力弱,生産效率和經濟效益差,在國際分工中處于明顯不利地位。 二、面臨形勢 (一)政策環境利于行業發展 進入新世紀(002280)以來,機械工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非常有利。展望“十二五”,黨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已經昭示,這一有利的政策環境將繼續保持幷更加有利。尤爲令人振奮的是,黨的十七届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培育和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中,機械工業就占了兩個——高端裝備製造業和新能源汽車,而且其他5個戰略性新興産業也都離不開機械工業的支撑。由此看來,機械工業在“十二五”期間的地位和作用只會更加提高,發展的政策環境只會更加有利。 (二)需求變化要求産業升級 1、內需形勢 “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條件和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不會改變,機械産品市場需求總量仍將保持持續增長,但毋庸諱言,需求增長速度將比前十年趨緩。儘管如此,由于宏觀政策注重經濟轉型升級和科學發展,因此對機械産品品種、質量和水平的要求將受到更多關注。因此,“十二五”我國機械工業必須認清這一形勢而加快行業自身的轉型升級。 2、外需形勢 總體來看,“十二五”時期全球經濟仍在較大程度上受金融危機餘波的影響。儘管“十二五”期間我國機械工業以滿足內需爲主,但出口量仍將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地不斷增長。隨著出口的擴大、外資的進入、技術的引進,機械工業的外向型程度將繼續提高。在此過程中,外部需求也將促進機械工業産品質量的提高和水平升級。 (三)能源資源約束更趨强化 我國現已成爲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國,目前我國能源結構和利用效率問題都很嚴重。隨著經濟連續多年的持續快速增長,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我國能源需求將不斷提高,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與此同時,我國經濟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耗問題,加劇了能源、資源的供需矛盾和環境壓力。要改變這種現狀,既要提高我國能源和資源利用效率,又要提高我們經濟增長質量,降低單位能耗,采取低碳發展戰略。這些都要求先進機械裝備的支撑,從而也必然會促進機械産品的結構調整和升級。 (四)行業瓶頸凸現呼喚轉型 “十二五”機械工業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由過度依賴于消耗能源、資源和增加環境成本轉向更多地依靠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勞動者素質提高實現增長。生産模式努力向節能减排、綠色製造轉變;産品結構努力向高端産品升級,産業技術向與信息技術等新技術的深度融合方向轉變;商業模式從賣産品向賣服務方向轉變;驅動模式從投資拉動向內涵驅動轉變;增長點從傳統産業向新興産業方向轉變。 三、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届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轉變發展方式爲主綫,實現轉型升級爲方向,積極推進機械工業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按照“主攻高端、創新驅動、强化基礎、兩化融合、綠色爲先”的總體要求,努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實現全行業由大到强的戰略目標。 (二)發展戰略 1、主攻高端戰略 一是主攻高技術産品;二是致力于傳統産品向精品的升級;三是力促産業結構高端化。 2、創新驅動戰略 “十二五”機械工業必須從過度依賴于能源、資源等要素投入驅動發展,轉向更多地依賴于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管理創新和人員素質提高驅動發展,這是“主攻高端”能否成功的關鍵。 3、强化基礎戰略 “十二五”機械工業必須千方百計地强化基礎件、基礎技術、基礎工藝等機械工業的共性基礎領域。在加强基礎的問題上,要打破原有行業分割,主機行業與零部件行業要發揮各自優勢,相互支持和配合,全力推進。 4、兩化融合戰略 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是主攻高端、强化基礎的有力保障,也是機械工業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兩化融合”不僅在于將信息技術融入機械産品之中,加快機械産品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實現傳統機械産品功能的提升和可靠性的提高;也不僅在于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機械企業的經營管理,使研發、生産和企業管理向信息化、自動化、網絡化發展,大幅度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更在于可以促進新發展理念的建立,促進研發能力、産品水平、市場模式、服務體系等方面的創新,提升研發設計、加工製造、企業管理及營銷服務的效率和效益。 5、綠色爲先戰略 “綠色爲先”主要有兩方面要求:一是節能减排和環境友好要成爲“十二五”期間機械工業自身生産過程必須高度重視的基本要求。二是“十二五”機械工業要積極發展高效節能産品,大力發展新能源裝備,爲各行各業用戶的節能降耗减排提供先進裝備;同時機械産品的設計和製造要更加關注體現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理念。 (三)發展目標 1、2015年發展目標 一是保持平穩健康發展;二是産業向高端升級有所突破;三是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强;四是産業基礎初步夯實;五是“兩化融合”水平顯著提高;六是推進綠色製造。 2、2020年發展目標 我國機械工業步入世界强國之列,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主要標志爲:主要産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處于世界前三位;基本掌握了主導産品的核心技術,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關鍵産品和知名品牌;重點行業的排頭兵企業進入世界前三强之列。 四、 重點任務 (一)做好六大重點工作 1、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1)發展現代製造服務業,實現由生産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 (2)推進節能降耗减排,由傳統製造向綠色製造轉變; (3)積極推行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傳統産業; (4)加快企業兼幷重組,提升産業集中度。 2、優化調整産品結構 (1)大力推進高端裝備自主化; (2)突破關鍵基礎零部件瓶頸約; (3)抑制産能盲目擴張勢頭。 3、增强自主創新能力 (1)協助有關部門實施科技重大專項; (2)推進産品數字化和企業信息; (3)繼續推進行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4)加强行業基礎共性技術研究; (5)完善和提高産品標準體系; 4、加强質量品牌建設 (1)大力提升機械産品質量; (2)建立和完善産品質量標準體系; (3)實施精品工程,樹立優良品牌形象。 5、培育發展新興産業 滿足國家“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産業結構,改善民生,推進改革開放”的需要,抓住培育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契機,大力發展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製造裝備、高檔基礎零部件、新能源設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設備、海洋工程裝備、現代農業裝備、工業機器人(300024)、現代製造服務和再製造等新增長點。 6、提高國際合作水平 利用境外資源和市場,提高機械工業國際合作水平。充分吸收借鑒境外先進管理經驗,有選擇地引進先進技術,積極引進科技人才和戰略合作者,爲海外專業技術人才回國工作創造良好條件,提高我國機械工業技術水平。 圍繞提升競爭力、優化資源配置、擴大市場份額等,大力擴大國際間的合作,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兼幷重組境外企業和研發機構,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境外投資建廠,充分利用境外資源和市場。 穩定和擴大裝備産品出口,推動出口退稅政策修改完善,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出口信貸資金投放,支持國內企業承攬國外重大工程,帶動成套設備和施工機械出口,提高出口産品技術含量、附加值和成套水平。 (二)主攻五個重點領域 1、高端裝備産品 (1)先進高效電力設備; (2)大型石化設備; (3)大型冶金及礦山設備; (4)現代化農業裝備; (5)高效低排放內燃機; (6)數字化、智能化儀器儀錶和自動控制系統。 2、新興産業裝備 (1)新能源汽車; (2)新能源發電設備; (3)智能電網設備; (4)高檔數控機床及精密加工設備; (5)智能印刷設備; (6)海洋工程裝備; (7)工業機器人與專用機器人; (8)大型智能工程建設機械; (9)節能環保設備。 3、民生用機械裝備 (1)安全應急救灾設備; (2)醫療設備; (3)消費品現代化生産和流通的“完整解决方案”; (4)現代文辦設備。 4、關鍵基礎産品 (1)大型及精密鑄鍛件; (2)關鍵基礎零部件; (3)加工輔具; (4)特種優質專用材料。 5、基礎工藝及技術 (1)基礎工藝; (2)基礎技術。 五、 對策建議 (一)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完善支撑體系建設 大力支持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從體制改革、機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養、作風建設等方面形成鼓勵自主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投融資體制,發揮財政投資的導向作用,積極探索政府資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的有效機制。通過多種形式籌集資金,重點支持機械工業基礎共性和關鍵技術攻關,重點支持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 (二)促進産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製造服務 加快産業結構調整,促進産業轉型升級,帶動産業發展方式轉變。 以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爲契機,積極引導機械企業發展新興産業裝備,促進傳統機械製造業的技術升級,培育機械製造領域的新興産業。 支持機械工業由生産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鼓勵和支持機械製造企業所開展的服務業務面向社會幷逐步社會化,研究和制定有利于發展現代製造服務業的政策措施。加强現代製造服務業的區域規劃和區域合作,按照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原則,建設服務業設施和協同開展現代製造服務活動。 (三)制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爲,規範市場競爭秩序 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不合理的行業分割,大力發展工程承包和設備成套服務,促進産需有機結合,積極促進製造領域與應用領域合作發展,努力掌握各類重點用戶工程的關鍵工藝流程和設計規範,幷在此基礎上掌握設備設計主動權,提高關鍵設備的設計製造水平,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鑒于具有壟斷地位的用戶涉足産品生産製造領域,自設第二製造體系的做法不利于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容易形成壟斷行業設備采購的高進入壁壘,不利于激發社會設備製造企業的自主創新積極性,因此强烈建議主管部門向其發出明確的限制信號。 (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建設公共服務平臺 探索建立機械工業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鼓勵特色專業企業在創業板、中小板等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加大對重點基礎性配套企業的投入力度,引導民營資本和外資投向基礎零部件領域,發展一批“專、精、特”的配套企業,健全産業配套體系。以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爲各類中小企業的技術研發活動提供社會化公共服務爲重點,建設面向全社會的技術服務體系。 (五)引導産業合理布局,促進地區協調發展 統籌規劃各地區産業發展,有序推進沿海地區裝備製造業向中西部地區的梯度轉移,避免同質性重複建設,促進機械工業協調發展。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扶持力度,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大力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技術改造和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産業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産業基地。加强行業預警,抑制過度投資造成的産能過剩,利用市場機制淘汰落後産能。 (六)落實節能减排政策,推進相關裝備發展 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以綠色發展帶動經濟轉型,發展綠色産業、開發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减少污染的技術,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制定促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發展的財稅、金融、價格等激勵政策,對購買高效節能降耗裝備産品的終端用戶給予適當補貼,刺激相關裝備的發展。 (七)加强人才隊伍建設,夯實持續發展基礎 大力培養和鼓勵引進創新型研發設計人才、開拓型經營管理人才、高級技能人才等專業人才,强化職工培訓,提高職工隊伍素質,滿足企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加强高等院校機械專業細分學科建設,以産學研相結合的形式促進機械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增加機械工業專業技術人才儲備。鼓勵提升企業家、高級管理人員、研發人員和高級技工等專業人才的待遇水平,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八)健全統籌協調機制,改善機械行業管理 加强規劃實施中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建立部門會商協調制度,統籌規劃、整體布局、分頭實施、協調推進。建立重大技術裝備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的協調機制,統籌制定機械工業相關政策,組織協調重大技術裝備聯合攻關,組織落實依托工程,促進國産重大技術裝備在國家重點建設工程中的推廣應用。打破各級政府部門之間的分隔界限,增强工業部門協調管理能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