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國經濟通過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深化改革開放、擴大內需和優化經濟結構,實現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質效向好的發展態勢。展望2025年,世界經濟延續溫和增長,但貿易投資和科技壁壘增多,國際不確定性因素上升。國內經濟運行積極因素增多,但內需不足仍是最大掣肘。2025年我國經濟將延續穩中有進態勢:一是生産供給穩定增長,工業生産加快培育新動能,服務業保持平穩增長;二是內需穩定恢復,居民消費需求有望較快恢復,固定資産投資穩定增長,但外貿出口面臨較大壓力。三是物價水平將溫和回升,消費價格有望在國內貨幣政策轉向和全球流動性改善等因素推動下溫和上漲,PPI降幅有望逐步收窄。 2024年以來,面對複雜多變的內外環境,我國加大宏觀調控力度,著力深化改革開放、擴大國內需求、優化經濟結構,經濟運行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質效向好的態勢。展望2025年,國際不確性因素增多,地緣衝突、貿易摩擦風險上升,國內仍面臨需求不足、轉型陣痛等問題,但在政策加力、改革發力、開放助力、轉型給力、增長潜力等“多力”協同作用下,國內的經濟將延續穩中有進態勢,新質生産力加快形成,物價水平溫和回升。 一、2024年宏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一是宏觀經濟穩定增長。2024年,我國GDP同比增長5%,在主要經濟體中居于前列,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隨著存量政策和一攬子增量政策持續發力顯效,市場銷售、服務業明顯回升,股市、樓市交易趨于活躍,企業和消費者的預期改善,支撑經濟企穩回升,全年呈現出“前高、中低、後升”態勢。二是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經濟總體平穩爲穩定擴大就業總量提供了支撑,叠加就業優先政策持續發力,就業市場總體平穩。2024年前11個月,城鎮居民新增就業人口1198萬人,較上年同期增加18萬人。全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爲5.1%,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三是物價水平低位運行。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全年CPI同比上漲0.2%,其中核心CPI同比上漲0.5%。工業品價格持續走低,PPI同比下降2.2%,其中生産資料價格下降2.5%、生活資料價格下降1.1%。全年GDP平减指數同比下降0.8%。四是國際收支總體平衡。預計2024年我國經常賬戶順差與GDP比值爲2%左右,自2011年以來一直處于合理均衡區間。雙向跨境資本流動總體穩定有序,各類企業“走出去”整體合理有序。 經濟結構穩中有進 第一,産業結構更趨均衡。2024年,三次産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爲5.2%、38.6%和56.2%,較上年同期更加均衡。首先,工業成爲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産業。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增速同比加快1.2個百分點。一是“兩新”政策拉動了人工智能芯片、服務器等設備工器具和汽車、家電等消費品生産快速增長。二是工業品出口交貨值增速由負轉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5.1%,增速同比加快8個百分點。三是低基數因素推升工業生産增速。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僅增長4.6%,因而低基數因素推高了2024年工業生産增速。其次,服務業生産穩定增長。全年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增速同比放緩0.8個百分點。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生産態勢良好,分別增長10.9%、10.4%和5.6%。全年服務業生産指數同比增長5.2%,增速同比放緩2.9個百分點。 第二,需求結構更加協調。2024年以來,外需好于預期,外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由負轉正,內外需結構以及需求內部結構不斷優化。首先,投資平穩增長、結構不斷優化。全年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3.2%。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穩步推進,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兩新”政策帶動設備工器具購置和消費品製造投資分別增長15.7%和14.7%;新質生産力培育壯大,帶動高技術産業投資同比增長8%;“兩重”建設加快推進,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4.4%。其次,消費穩定增長、熱點消費較旺。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5%。新業態、服務類、政策類消費旺盛,直播帶貨、即時零售等新業態活躍,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6.5%,郵政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長21%;文旅消費、展演消費等服務消費快速增長,服務消費零售額同比增長6.2%;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效應加快釋放,特別是投入1500億元支持資金以來,家電、家居、新能源車等重點商品銷售明顯好轉。最後,外貿出口韌性十足、增長好于預期。全年我國出口額首次突破25萬億元,同比增長7.1%(以人民幣計價,下同),增幅同比提高6.5個百分點。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産品出口持續增長,機電産品出口同比增長8.7%,占我國出口總額的59.4%。我國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進出口增長6.4%,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50.3%,首次超過50%。 經濟發展質效向好 一是創新發展取得新成效。全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8.9%,增幅高于整體工業3.1個百分點。2024年前三季度,智能無人飛行器、智能車載設備和集成電路等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3.5%、25.1%和18.3%,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10.9%。全社會研發投入不斷增加,對推動高科技産業發展、增强創新能力發揮重要作用。 二是協調發展水平持續改善。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推進實施,區域協調發展邁向更高水平。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東數西算等重大工程顯著改善了區域發展格局。全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實際增長4.4%和6.3%,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39縮小至2.34。 三是綠色發展取得新成效。清潔能源體系加快建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有序推進,清潔能源占能源總量的比重穩步提高。全年新能源汽車産量同比增長38.7%。新能源汽車産量高速增長帶動配套産品充電樁産量較上年增長58.7%。 四是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入推進。製造業外資准入限制“清零”,免簽國家範圍繼續擴大,外國人來華經商、旅游觀光、探親訪友熱度攀升。2024年,我國對聯合國統計分組中幾乎全部國家和地區都有進出口記錄,其中出口和進口夥伴分別比2023年增加了1個和4個,對160多個夥伴實現進出口增長。全國各口岸免簽入境外國人2011.5萬人次,同比上升112.3%。 五是共享發展取得新進步。守住兜牢民生底綫,做好應届高校畢業生、農民工、脫貧人口、零就業家庭等重點人群就業工作,惠民生政策有力支撑了就業和民生改善。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5.3%,快于GDP名義增速1.1個百分點。 二、2025年我國經濟發展環境分析 世界經濟延續溫和增長,貿易投資和科技壁壘增多 從有利因素看,一是世界經濟總體延續復蘇態勢,發展中經濟體保持較快增長,發達經濟體增長趨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秋季報告預計,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爲3.2%,低于3.4%的歷史平均水平。二是通脹壓力穩步緩解,主要經濟體進入降息周期,全球融資環境進一步寬鬆,有助于支撑經濟增長。經合組織(OECD)預計,2025年多數G20經濟體的通脹率將回到中央銀行的目標水平。三是貿易復蘇保持韌性,世貿組織(WTO)預計全球貿易將溫和擴張,2025年世界商品貿易量將增長3.0%。 從不利因素看,一是美國特朗普再次執政帶來新的不確定性和國際環境深刻變化。特朗普堅持美國優先、逆全球化,對內减稅、對外加稅,退出《巴黎協定》等都會帶來重大挑戰。二是全球孤立主義、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升級,提高關稅、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等投資貿易限制措施不斷增多,導致全球投資貿易成本顯著增加,降低市場效率,拖累世界投資貿易與經濟增長。三是全球地緣政治衝突和民粹主義對全球治理的影響日益加大,巴以、黎以、伊以衝突複雜交織,烏克蘭危機延宕,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安全風險顯著上升,航運費用和生産成本等增加,大宗商品和金融市場不穩定因素增多。 國內經濟運行積極因素增多,內需不足仍是最大掣肘 從有利因素看,一是宏觀政策將會持續加力。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力,合理擴大赤字規模,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强度;貨幣政策轉向適度寬鬆更具支持性,有一定的降准降息空間,保持合理的貨幣流動性,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二是新質生産力加快形成。各地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正在融合發展,高技術産業保持較快增長,新業態和新模式展現出較强活力,持續推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三是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黨的二十届三中全會提出的300多項重磅改革舉措陸續落地顯效,持續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制度型開放逐步深化,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加速形成,爲高質量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四是社會預期穩步改善。在宏觀調控政策加力、深化改革開放和經濟增長趨穩帶動下,社會投資和居民消費預期逐步改善,資本市場活力明顯提升,房地産市場逐步止跌企穩。 從不利因素看,一是內需不足制約經濟恢復。經濟“供强需弱”矛盾仍然突出,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負擔較重,財政收支壓力依然較大。企業和居民投資、消費的意願和能力仍然不强,內需增長動能尚不穩固。二是新舊動能轉換存在陣痛。在傳統産業增速放緩的背景下,高新技術産業等新動能雖然增長較快但規模仍較小,短期內尚難以完全彌補傳統動能减少的缺口。三是部分行業競爭加劇。一些傳統産業調整趨勢加劇,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矛盾較突出,工業産能利用率和營業收入利潤率偏低,導致企業競爭加劇。四是房地産調整壓力依然較大。居民房價預期不穩,購房有效需求難以釋放,房地産投資資金受限、意願偏低,仍是投資增長的拖累。 三、2025年經濟運行將延續穩中有進態勢 生産供給穩定增長 一方面,工業生産將較快增長,新動能加快培育。各地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新質生産力加快形成。傳統産業改造升級與綠色低碳轉型穩步推進,促進産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隨著宏觀政策持續加力顯效,在“兩重”“兩新”政策帶動作用下,企業生産景氣程度有所改善,將對工業增速構成支撑。但經濟“供强需弱”矛盾依然存在,工業企業效益還不佳,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工業生産增長。 另一方面,服務業將保持平穩增長,信息服務業將快速壯大。我國大力推動網絡、算力、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經濟等服務業新興領域加快發展。發展型、享受型服務需求旺盛,文化旅游、體育娛樂、健康養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務業保持較快增長勢頭。當然,居民收入增長預期較弱、消費信心不足,以及房地産市場調整等因素可能會抑制相關服務業發展。 內需穩定恢復,外需面臨較大壓力 首先,居民消費需求將較快恢復。從有利因素看,消費品以舊換新等促消費政策持續發力帶動大宗商品消費,服務消費業態模式持續創新、融合升級帶來更多滿足個性化、體驗化需求的産品和服務,成爲激發新需求的重要動力;資本市場向好有利于居民財富恢復,進一步鞏固消費能力。從不利因素看,疤痕效應仍未完全消除,消費能力、消費意願仍有待恢復提升,各類消費領域限制性政策和環境設施短板不利于消費意願釋放。 其次,固定資産投資將穩定增長。一是基建投資保持較快增長。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兩重”建設將持續大力推進,優化實施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範圍,以及一攬子化債方案將减輕地方政府債務壓力等因素將有力支撑基建投資增長,但仍然存在土地出讓收入增長較慢、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壓力較大等問題。二是房地産開發投資跌幅有望收窄。隨著房地産需求端政策優化帶來銷量恢復、房企融資支持政策進一步見效,房地産市場止跌回穩態勢逐步顯現,房企投資積極性將有所回升,但受制于資金、預期等多方面因素,房地産開發投資恢復仍較緩慢。三是製造業投資保持較好增勢。在“兩新”“兩重”政策持續發力,高新技術、裝備製造保持快速增長,以及企業資産負債表不斷修復、融資環境進一步寬鬆優化等因素作用下,製造業投資意願和能力將進一步好轉,但訂單不足、加征關稅等外需風險加大、企業效益不佳等因素將抑制製造業投資。 最後,外貿出口面臨較大壓力。世界經濟延續溫和增長、外部需求保持基本穩定,我國出口商品提質升級、競爭力較强,近年來,我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東盟國家等地區的貿易合作進展順暢。但美歐加征關稅等貿易摩擦顯著增加,“小院高墻”圍堵打壓,經貿問題政治化不利于我國出口。 物價水平溫和回升 一方面,消費價格有望溫和回升。一是國內貨幣政策轉向適度寬鬆帶動物價上漲。我國將有望繼續實施降准、降息系列政策,持續加大貨幣流動性投放,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問題將得到緩解,帶動物價合理回升。二是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進入降息周期,全球流動性將有所改善,大宗商品價格有望回升,帶動輸入性價格上升。三是猪肉價格步入新一輪周期的上行階段,支撑食品價格上行。四是服務消費需求較旺將推動服務消費價格穩中有升。但是,國內需求依然不足、消費信心不强等因素會抑制居民消費價格上漲。 另一方面,PPI降幅有望逐步收窄。在房地産市場止跌企穩趨勢下,黑色金屬及建築材料價格將有所企穩;製造業景氣度回升,將帶動有色金屬等生産資料價格呈現上漲態勢。但是,工業企業生産經營仍面臨不少困難挑戰,工業品需求仍然偏弱,從而抑制價格上漲;“歐佩克+”成員國結束自願减産,特朗普政府支持石油等化石能源生産,全球石油市場面臨供過于求,國際油價存在較大下行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