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的全球經濟或將為二戰以來表現最糟糕的一年。如今,2020年已過半,中國經濟下半場走勢如何?下半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在哪裡?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多位宏觀經濟專家認為,中國經濟正從疫情衝擊之中開始深度復蘇,年底經濟有望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上半年悄然而逝,根據目前已發佈的5月宏觀數據顯示,我國生產和需求不斷改善,消費需求延續回暖趨勢。但與此同時,製造業和消費的復蘇仍顯緩慢,就業壓力猶存。步入下半年,宏觀經濟會在哪些有所改善,又會在哪些方面面臨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認為,中國經濟有望在年底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原因是中國疫情阻擊戰快速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為中國經濟的復工複產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而在行政性復工複產階段,舉國體制的優勢又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使得復工複產以超預期的速度推進。在此基礎上,劉元春表示,下半年經濟要快速從行政性復工複產階段進入市場型全面復蘇階段。 但劉元春同時表示,我們對中國經濟持這一樂觀的預測是沒有把極端的情況考慮進去,而是基於兩個方面的假設:一是目前全球疫情常態化的發展趨勢,在這一趨勢下,我們假設全球疫情的拐點在二季度末、三季度初出現,同時第二次大規模疫情沒有再爆發。二是下半年,在疫情管控和治理方面的國際合作進一步深化。 對於下半年經濟可能面臨的挑戰,中國社科院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斌認為,就業目標的實現仍面臨一定的壓力。“我最擔心的仍然是疫情和應對政策的不確定性。”劉元春則認為,要警惕企業二次停工的風險。在行政性復工複產之後,能否快速實現有效需求的擴張是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 進一步放眼全球經濟,劉元春預判,下半年國際資本湧入中國將是大概率事件。“此次疫情證明了全世界的產業鏈很難離開中國,在短期內也無法構建新的市場。可以說,疫情不但沒有削弱中國在全世界產業鏈上的地位,反而得到了鞏固和穩定。” 對於下半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在哪裡?張斌表示,消費會是穩定和支撐中國經濟最重要的一股力量。“中國經濟未來的潛力,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消費擴張和升級,以消費擴張和升級帶動產業升級。” 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CMF聯席主席毛振華看來,中國經濟仍有巨大增長潛力,下一輪經濟增長動力在農村。“農村消費者數量龐大,龐大的人口基數提供了龐大的消費需求,從而創造出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毛振華分析,近6億農村常住人口提供了巨大潛在消費需求,從而成為許多大產業發展的推動力。 劉元春分析,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中國這一超級巨大的市場已經形成了比較自洽的供應體系。第二,過去幾年實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中國經濟抗擊疫情、經濟復蘇提供了很好的彈性基礎。可以看到,在疫情之下,中國的新經濟發展保持穩定。第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此次疫情衝擊下明顯表現出了制度性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