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首頁 | 研究分析 | 專題視野 | 中科視點 | 中國視點 | 區域視點 國際視點 | 英文視點| 國際法規 | 國內法規 | 數據中心 | 熱點下載 |  簡體切換
搜索:通過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內容.
關鍵字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中科視點 >> 中國視點

“十二五”規劃呼之欲出 四朵“產業金花”價值前瞻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中科視點       時間:2011-2-11

“十二五”規劃呼之欲出 四朵“產業金花”價值前瞻
        2011年2月11日,鋼鐵行業“十二五”規劃初稿已經基本完成,下一步要向企業和相關部門徵求意見,預計很快就將正式發佈。
        另據權威知情人士透露,鋼鐵行業“十二五”規劃仍將著重於兩大主線:鼓勵兼併重組和優化產業佈局,以及淘汰落後產能和節能減排。
        其中,在聯合重組方面,“十二五”期內將形成若干個5000萬至6000萬噸級以上的特大型鋼鐵企業,國內排名前10位鋼鐵企業的產能占全國產能比例達60%以上;而淘汰落後產能和節能減排的要求則變得更加嚴格,標準有所提高。
        重點佈局兩大結構調整
        不少鋼企已提前占位
        對於目前流傳的鋼鐵行業“十二五”規劃初稿的內容,“實際上就是兩大結構調整。”1月28日,蘭格鋼鐵分析師張琳向本報記者表示,“一是組織結構調整兼併重組,再就是佈局結構調整鋼鐵產業向沿海沿江地帶轉移。”
        據前述權威人士表示,在聯合重組方面,“十二五”期內將形成5000萬至6000萬噸級以上的特大型鋼鐵企業,以及若干家1000萬至3000萬噸級以上大型鋼鐵企業,“其中重點企業包括寶鋼、鞍鋼、武鋼、河北鋼鐵集團、沙鋼、山東鋼鐵集團、首鋼、渤海鋼鐵集團等大型鋼鐵企業集團。”
        而在產業佈局方面,據該人士透露,將推進鋼鐵工業向沿海沿江轉移,沿海沿江鋼鐵企業產能占全國產能的比例要達到40%以上。在“十二五”期間,一方面要加快湛江、防城港、曹妃甸、山東沿海大型鋼鐵項目的建設,另一方面要完成福建、江蘇沿海的鋼鐵項目前期準備工作。
        事實上,雖然鋼鐵行業“十二五”規劃還未正式發佈,但不少鋼企已開始提前“占位”。如此前河北鋼鐵集團兼併重組省內民營鋼企,山東鋼鐵集團重組再啟動,鞍鋼集團意欲通過收購三鋼集團“圈地”福建以及最近的華菱鋼鐵重啟定向增發以推進華菱集團整體上市。
        山西證券在此前發佈的2011年鋼鐵行業投資策略中亦指出:2010年鋼鐵行業重組整合開始加速,寶鋼集團、大鞍鋼集團、河北鋼鐵集團、山東鋼鐵集團、沙鋼集團等大企業集團開始初具規模。可以預期,鋼鐵業的重組整合將繼續成為貫穿2011年行業發展全過程,並將呈現出諸多亮點。
        “十一五”減排任務全面完成
        “十二五”要求將更為嚴格
        而關於“十二五”規劃的另一條主線淘汰落後產能和節能減排,目前來看要求和標準將比“十一五”期間進一步收緊。
        1月27日,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當日的新聞發佈會上透露,2010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的下降幅度有望超過6%,完成“十一五”目標任務。其中,鋼鐵、水泥、焦炭等18個行業淘汰落後產能任務全面完成。
        朱宏任同時表示,作為“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2011年的節能減排的任務將更加艱巨,與“十一五”相比,節能減排的目標還要增加二氧化碳、氨氮、氮氧化物等約束性的控制指標,這些指標的提出將對工業運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據悉,這部分要求也已體現在了鋼鐵行業“十二五”規劃的初稿之中。同據前述知情人士稱,“規劃”初稿中,要求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和30噸及以下轉爐;在節能減排標準方面,重點大中型企業噸鋼綜合能耗不得超過580千克標準煤。而此前,2010年底前要求的標準僅為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淘汰20噸及以下轉爐、電爐。
        “到“十二五”末期,2000立方米以下的高爐很可能是政策調控的目標。”對此,湘財證券分析師王坦分析預測道。他同時指出,目前,我國2000立方米的高爐產能近1.82億噸,1000-1999立方米高爐的產能約1億噸,400-999立方米高爐的產能約1.3億噸,小於400立方米高爐的產能近5000萬噸。這意味著在未來5-10年碳約束越來越嚴格的情況下,我們共有約4億噸產能面臨著升級改造,行業的淘汰標準將越來越嚴格。
        新材料規劃尚處內部討論階段
        擁有核心技術上市公司潛力大
        據悉,工信部日前召開的全國原材料工業座談會上指出,新材料產業等“十二五”發展規劃均已形成框架思路並完成初稿,正在廣泛徵求各界意見。各規劃對新材料包括在內的原材料工業重點行業“十二五”時期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重大工程、政策措施等作了部署和安排。
        而據《證券日報》記者向工信部瞭解,目前有關於新材料的相關規劃尚在內部討論階段,未進入徵求各界意見流程。
        新材料產業規劃啟動
        目前處於內部討論階段
        會議提出,“十二五”時期是原材料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要立足國內需求,嚴格控制總量,著力推進兼併重組、淘汰落後、節能減排、技術改造、佈局優化和資源保障,加快培育發展新材料產業。
        此前有媒體指出,新材料產業等“十二五”發展規劃均已形成框架思路並完成初稿,正在廣泛徵求各界意見。
        但工信部規劃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卻表示:“目前還未對外正式公佈完成初稿,還在內部討論階段,如果進入到徵求各界意見流程,會及時發佈公示。”
        發改委能源所所長韓文科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指出:“目前有關規劃內容還在商榷之中。”
        會議指出,“十二五”期間,要以提高新材料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亟需的關鍵材料為突破口,加快推進產業規模化發展,不斷提高保障水平。
        據瞭解,新材料產業對於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保障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新材料是材料工業發展的先導,是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同時,新材料產業重點積極發展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端金屬結構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複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組織實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促進產學研用一體化,推動材料升級換代。
        此次規劃明確,力爭到2015年,建立起具備一定自主創新能力、規模較大、產業配套齊全的新材料產業體系,突破一批國家建設急需、引領未來發展的關鍵材料和技術,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骨幹企業,形成一批佈局合理、特色鮮明、產業集聚的新材料產業基地,為新材料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帶動產業鏈
        將迎來快速擴張期
        據瞭解,“十二五”期間,我國新材料發展重點將圍繞五個方向進行,分別是現代交通運輸方向;高效清潔能源方向;環境資源方向;民生產業方向以及國防領域方向。
        具體而言,應用於建築與設備節能、設備製造新材料等領域的新材料市場早已啟動。
        用於節能環保領域的新材料在節能環保化工領域,碳纖維、高性能膜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將得到國家的大力推進和發展,並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交通、汽車、醫療等領域,
        當前我國國家級新材料園區、產業基地已經超過50個,新材料子行業包括:納米材料、稀土新材料、電池新材料、光電新材料等。
        相關規劃草案顯示,到2015年,我國化工新材料及配套的助劑、加工機械和模具製造等將形成2600億產值的體系,屆時化工新材料滿足率爭取達65%。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擁有關鍵技術的上市公司市場空間將大幅提升。
        其中,電子信息材料領域包括永太科技、誠志股份、福晶科技、亨通光電等,新能源材料領域包括中材科技、特變電工、嘉寶集團等;新能源汽車電池材料領域包括當升科技、新宙邦、杉杉股份、中钜高新等;稀土材料領域包括包鋼稀土、廈門鎢業、中科三環、橫店東磁等;有色金屬合金材料包括西藏礦業、東方鉭業;新型鋼鐵材料領域包括鋼研高納、斯米克、瑞泰科技;新型化工材料領域包括矽寶科技、煙臺氨綸等企業,其外還有生物醫用材料、生態環境材料等領域相關上市企業。
        國際貿易和化工新材料雙業務的江蘇國泰負責人表示:“規劃指出新材料領域的廣闊空間,公司正積極佈局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領域。”
        據瞭解,新材料產業的下游產業涉及廣泛,包括汽車、航空設備、通訊設備、家電、IT行業以及房地產、交通運輸、城市建設等諸多領域。
        行業分析人士指出:“新材料投資空間廣闊,製造業物質基礎的新材料正處在高速發展時期,未來幾年我國新材料產業市場的年增長速度將保持在20%以上,資金介入勝算較大,未來一段時間保持快速擴張期。”
        中科電氣董秘黃雄軍告訴記者:“新材料規劃具有指導作用,主要鋼鐵行業全面升級,產品創新、技術改造有重要推動作用,有利於業績增長。”
        高端鋼鐵新材料領域內的上市公司常寶股份相關人士也表示:“公司在動力、資金和業績上都做足了準備。”
        需要注意的是,行業政策監管將逐步完善,市場競爭也將加劇。
        新規劃為有色業定產能“天花板”
        “新興產業”給力相關公司價值看漲
        回顧2010年的經濟脈絡不難發現,無論在資本市場還是實體經濟領域,有色金屬都是牽動經濟運行的敏感元素。以2759.57點收官、全年下行517.57點的上證指數,卻曾在“煤飛色舞”的概念推動下走出過兩波小高潮。而以“稀土保衛戰”為代表的“有色”之爭則為我國在經濟博弈中帶來了“有聲”的話語權。
        遺憾的是,舉足輕重的有色行業卻與高污染的原罪相生相伴,在節能減排的戰略地位被不斷升級的背景下,即將正式出臺的十二五規劃會將有色金屬引入怎樣的發展路徑?
        整體規劃現雛形
        在工信部日前召開的全國原材料工業座談會上,石化、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及新材料等產業的十二五規劃草案被提交討論。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表示,目前有色金屬產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均已形成框架思路並完成初稿,計劃在十二五規劃末期,我國的有色工業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總體實力得以躍升至世界前列,行業整體由大到強的轉變更進一步。
        據悉,十二五期間,有色金屬工業的重心將落在嚴格控制冶煉產能過快增長,加速淘汰落後產能,推進兼併重組,鼓勵煤、電、鋁跨行業重組上。而輕質高強結構材料、信息功能材料、高純材料、稀土材料等製備技術和產業化技術將成為重點開發的對象。
        同時,相關部門將協調、鼓勵在優勢地區打造一批深加工產業基地,建設一批再生有色金屬示範工程公司,以發展精深加工,加強再生金屬回收,促進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
        4100萬噸或成產量紅線
        嚴格控制冶煉產能過快增長為何被圈定成有色行業十二五規劃的重心?
        有分析人士指出,2010年1—10月,十種有色金屬總產量達2613.77萬噸,同比增長23.89%。而同期間內的有色金屬工業(不包括獨立黃金企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00.89億元,比09年同期增長37.54%,增幅較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高13.14個百分點。以此計算,2010年我國有色產量超過了3100萬噸,可如果按照這個增速發展下去,我國2015年有色產量可能將達六七千萬噸。而按照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的測算結果,彼時十種有色金屬的表觀消費量僅能達到為4380萬噸(其中精煉銅830萬噸、鋁2400萬噸、鉛500萬噸、鋅650萬噸)。因而,產能的盲目擴張與市場需求的相對緩慢增長已經成為了監管層的敏感神經。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尚福山也表示,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為有色金屬行業"十二五"發展思路所做的建議,到2015年,十種有色金屬產量應控制在4100萬噸以內。粗銅冶煉控制在500萬噸以內,電解銅控制在650萬—700萬噸之間;氧化鋁控制在4100萬噸以內,電解鋁控制在2000萬噸以內;鉛控制在550萬噸以內;鋅冶煉控制在670萬噸以內,並按照產業技術政策淘汰全部落後生產能力。
        “小金屬”有序開發市場
        價值有望再創新高
        雖然按照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提出的標準控制數量,未來5年內銅、鋁、鉛、鋅等有色金屬的冶煉產能擴張空間將相當有限,但淘汰落後產能、結構調整並非十二五規劃對有色行業的主基調。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文獻軍表示,十二五規劃對於鎢、鉬、錫、銻、稀土五種稀有金屬品種將進一步加強資源的有序開發與合理利用,節約使用資源,繼續推進企業兼併整合。
        以此前被炒的轟轟烈烈稀土資源為例,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進一步對稀土實行包括生產總量與出口總量控制。而除了對開採和出口環節進行控制外,業內還會考慮對處於中間環節的冶煉加工與流通貿易逐步實行控制。而此前我國的稀土定價中資源成本和環保成本考慮不足,今後這兩個因素都將被逐步合理納入稀土的定價體系中,而稀土價格無疑將會有進一步上漲空間。
        尚福山也表示,對於以小金屬為代表的我國的優勢資源,在進行總量控制的同時,還要大力提升產品附加值,加強下游深加工企業的扶植和發展。讓企業認識到只有體現出這些金屬的稀有,而市場會在價格上對減產進行補償的。
        在有色行業有望獲得新的價值上漲空間的同時,日前廣受追捧的新能源汽車、新材料、信息、節能環保等7個新興產業概念,也為有色行業的發展提供了精深的思路。畢竟在新能源的觸角不斷擴張的同時,高性能的銅、鋁、鎂、鎢、鉬、鉭、鈮等合金材料、稀土材料、超導材料的市場需求將不斷擴大。
        石化業規劃有望4月出臺
        結構調整與科技創新是亮點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各行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正在緊鑼密鼓的制定和修改中。
        工信部日前在長春市召開全國原材料工業座談會透露,目前,石化、鋼鐵、有色金屬和新材料產業等“十二五”發展規劃均已形成框架思路並完成初稿,正廣泛徵求各界意見。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李壽生也在近日稱,石化行業的“十二五”規劃將以產業結構調整與科技創新將作為主線。規劃初步定在4月份出臺,各個石化子行業的專項規劃也將陸續推出,規劃的編制工作已接近尾聲。
        “十二五”是石化行業的產業轉型期,大部分傳統化工品面臨調整,整個行業也因此面臨巨大的任務。
        依靠結構調整節能減排
        “十一五”期間分解到全國各地的發展指標幾乎都順利的超額完成了,唯有五年的節能減排目標成了全社會人人頭疼的“攔路虎”。“十一五”的指標不過是單位GDP能耗降低20%,各地就紛紛使出拉閘限電的招數,難度便可略窺一斑。而按照計劃,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強度要比2005年降低40%~45%。也就是說,“十二五”期間的節能減排任務更艱巨。
        李壽生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產業調整方面,落後產能的淘汰,促進傳統產業的調整升級,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將成為規劃的重點內容。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節能減排的任務將更加艱巨,與“十一五”相比,節能減排的目標還要增加二氧化碳、氨氮、氮氧化物等約束性的控制指標,這些指標的提出對工業運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全國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石化行業也不例外,作為能源生產行業,石化產業的節能減排壓力之重可見一斑。”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傑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他認為,在“十二五”期間,我國石化行業首先應該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在保障國內能源供應的情況下,積極佈局新興能源產業;其次,要加強技術創新,推進技術改革,通過技術變革來提高企業節約資源、減少環境污染的能力;最後,就是通過建立有效的生產體系和管理體系,提高企業在安全環保以及節約能源上面的能力,加快促進企業走低碳經濟發展的道路。
        技術創新促結構調整
        根據《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經濟運行報告2010年回顧與2011年市場預測》,2010年,我國化學工業產值首次跨上5萬億元臺階,達5.23萬億元,同比增長32.6%,約合7700億美元,超越美國的7340億美元,化工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一。
        該《報告》還預計,2011年化工行業總產值約6.19萬億元,同比增19.2%;利潤總額約3600億元,增長18.5%。
        近幾年,石化行業發展發展迅速。十二五期間仍舊是石化行業高速發展的時期,但也是面臨更多困難和挑戰的時候。
        周修傑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石化行業仍舊有很多的問題。第一,資源瓶頸對於行業發展的影響越來越突出,從2009年開始,我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在不斷提高,並且還有逐步上升的趨勢,因而原油缺口直接制約著行業的向前發展;第二,將面對更加激烈的國際化競爭,隨著我國石化企業不斷的走出去,與國際石化巨頭紛紛進駐我國石化市場,國內企業與國際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如何應對經驗豐富的國際石化巨頭的挑戰是石化行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第三就是如何實現行業與區域經濟、產業集群的協調發展,目前我國石化行業的集聚效應已經相當明顯,國內的石化基地分佈開始呈現集群式發展,如何處理好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也是石化行業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他還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石化行業要進一步優化原料供應結構,保障油源氣源的穩定供應,也就是說在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企業應當儘量走出去,參與到國際原油的開發中去;進一步優化產業佈局,將目前石化產業的集群式發展發揚光大,提高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城市群的石化產業集聚度;同時,還要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突出自主創新的能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開發更多更具環保價值和經濟效益的新產品,增強自身競爭力。
        此外,要加快技術研發,提高產品質量,從而提高產品的利用效率,在資源供應有限的情況下,促進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緩解我國“油荒”、“氣荒”的問題;最終,還是要通過我國能源結構的調整,減少對於石油等資源的依賴,使用新能源替代部分需求,來達到解決供需關係緊張局面的目的。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李勇武曾明確指出,“十二五”期間仍是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發展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要把技術創新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支撐,要選擇能夠提升競爭力的核心技術並進行大力推廣。
        
打印】【關閉
上一篇:
國土資源部通報:全國確定1444個礦產整合主體
下一篇:
國家信息中心課題組:2025年中國經濟運行態勢研判
網站推薦:
 國家信息中心 國務院發展 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發改委 中國科學院 中國海關 國家統計局 中國財政部 中國檢察院
關于我們 | 聯繫我們 | 訂購流程 | 付款方式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誠聘英才
Copyright: Chinese Scien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086-10-84675230    FAX:0086-10-84673367     E-mail:service@zkreport.org
Qingnian Chuangye Building,Baisha Rd. 200#,Changping District,Beijing,China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