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首頁 | 研究分析 | 專題視野 | 中科視點 | 中國視點 | 區域視點 國際視點 | 英文視點| 國際法規 | 國內法規 | 數據中心 | 熱點下載 |  簡體切換
搜索:通過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內容.
關鍵字
船舶配套産業能力提升行動計劃 (2016-2020年)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研究分析 >> 产业分析 >> 交通運輸 >> 海運
【文檔標題】: 船舶配套産業能力提升行動計劃 (2016-2020年)
【搜關鍵字】:
【金牌服務】: 金牌貴賓如欲訂購該産業相關定制報告幷享受金牌服務請直接與我研究院聯繫
【聯繫電話】: 010-84675230
【公司傳真】: 010-84673367
【公司網址】: http://www.zkreport.org
【文檔介紹】
【時間:2016-7-28】

 

 

 船舶配套産業能力提升行動計劃

2016-2020年)

 

船舶配套産業是船舶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船舶工業綜合競爭力。船舶配套産業涉及面廣、産品種類多,其中船用設備價值量最大,占全船總成本的40%-60%,是船舶配套産業發展的核心。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成爲世界造船大國,我國船舶配套産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産業體系不斷完善,重點船用設備研製取得突破,産業規模大幅提升,本土船用設備裝船能力不斷提高。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海洋强國的戰略部署,《中國製造2025》明確了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製造强國建設的戰略目標。主要船用設備基本立足國內,是造船强國的重要標志。隨著我國船舶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船用設備發展滯後問題更爲突出,已成爲制約造船强國建設的主要瓶頸。突出表現在,船用設備産業鏈不完善,研發能力亟待全面加强,本土品牌産品競爭力薄弱,系統集成和打包供貨能力不足,缺乏規模實力雄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强企業。實現造船强國的戰略目標,必須加快提高船用設備研製與服務能力,全面突破船舶配套産業發展瓶頸。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建設造船强國的關鍵時期,也是船舶配套産業發展轉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爲儘快提升我國船用設備配套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滿足航運和船舶製造的需求,支撑造船强國建設,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建設世界造船强國的目標,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以推動船舶配套産業鏈和價值鏈雙升級爲主綫,實施“五大工程”,做强優勢産品,改善薄弱環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專業化船舶配套企業和系統集成供應商,全面提升我國船用設備核心發展能力,做大做强我國船舶配套産業。

(二)基本原則

“十三五”期間我國船舶配套産業要按照“分類施策、創新驅動、系統推進、軍民融合、開放合作”原則逐步推進。

分類施策:船用設備各類産品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差异大,對于采用專利技術生産或技術水平低的産品,以提升創新能力爲重點;對已經實現産品研製,有一定市場占有率的産品,以産品系列化、提升質量品牌市場認可度和品牌價值爲重點;對已突破關鍵技術,但裝船率低的産品,以全面掌握設計製造技術、豐富産品型號、推動産品示範應用爲重點,大幅提升我國本土化船用設備裝船率。

創新驅動:堅持以創新驅動發展,引導船舶配套企業及相關科研院所加强原始創新,强化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完善創新體系,加强創新平臺建設,推動産學研用聯合創新和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技術,促進重點船用設備集成化、智能化、模塊化發展,加大滿足國際新公約新規範新標準産品的創新力度。

系統推進:全面掌握核心設備設計製造技術,提升産品可靠性和市場競爭力。圍繞核心設備逐步具備提供解决方案能力,實現系統集成、打包供貨;推進整機産品與關重件協同發展,以整機産品帶動關重件發展,使整機産品成爲關重件研發應用的平臺,從而帶動産業鏈的完善和提升。

軍民融合:大力發展軍民兩用船用設備及技術,加强船舶配套領域軍民資源共享,在研發、設計、製造、服務等方面全面推進軍民融合,打造良性互動的軍民融合發展體系,促進高新技術軍民雙向轉化、應用以及産業化,帶動軍、民船配套核心能力的同步提升。

開放合作:加大“引進來”“走出去”的開放力度,通過合資合作、引進專利技術、幷購專業化公司、實施創新等多種形式,提升船舶配套薄弱領域的研發製造能力。充分利用我國機械、電子等行業的發展成果,支持相關企業發展船舶配套産品。加强重點船用設備研發和售後服務領域與國外企業多種形式的合資合作,提高我國船舶配套産業在國際産業鏈條中的價值增值能力。

二、主要目標

2020年,基本建成較爲完善的船用設備研發、設計製造和服務體系,關鍵船用設備設計製造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面掌握船舶動力、甲板機械、艙室設備、通導與智能系統及設備的核心技術,主要産品型譜完善,擁有具有較强國際競爭力的品牌産品;龍頭企業規模化專業化發展,成爲具有較强實力的船用設備系統集成供應商;配套能力顯著提升,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80%以上,高技術船舶本土化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60%以上,船用設備關鍵零部件本土配套率達到80%,成爲世界主要船用設備製造大國。

爭取到2025年我國建成較爲完善的船用設備研發、設計製造和服務體系,船舶配套能力全面提升,本土化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85%以上,關鍵零部件配套能力大幅提升,成爲世界主要船用設備製造强國。

三、重點任務

(一)加强關鍵核心技術研發

充分利用現有科技資源,針對目前基本依靠引進技術或技術水平低、創新能力弱的船用低速機、燃氣輪機、噴水推進裝置及油船貨油區域相關設備,通過産學研用協同創新,開展重點産品典型樣機研製,攻克一批對産品技術水平具有重大影響的關鍵共性技術,掌握以綠色、智能、協同爲特徵的先進設計製造技術,形成一批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强、滿足市場需求的重大産品,大幅提升我國船舶配套産業的創新能力。

專欄1船用設備創新工程

重點提升船用低速機、燃氣輪機、噴水推進裝置及油船貨油區域的艙室設備的研發製造能力。低速機:研製520mm缸徑柴油機原理樣機、工程樣機各1型,400mm缸徑雙燃料原理樣機、工程樣機各1型,突破總體設計、高效清潔燃燒、智能控制等關鍵技術,開展相關關重件研製。燃氣輪機:按照輕型和重型燃氣輪機幷行發展的戰略部署,發展40兆瓦級間冷循環和簡單循環燃氣輪機技術和産品、300兆瓦級F級和400兆瓦級G/H重型燃氣輪機技術和産品,發展船用燃氣輪機動力裝置系統集成、葉片等核心配套技術和能力,建成燃氣輪機試驗電站幷網試驗運行。發展和完善高水平的燃氣輪機,創新研發體系。噴水推進裝置:研製10MW級噴水推進裝置,具備工程應用條件,開展噴水推進裝置的輕量化、高功率密度化、智能化、低噪音等關鍵技術研究,形成20MW級範圍內噴水推進裝置系列化産品油船貨油區域相關設備:重點開展惰性氣體系統、油水界面探測儀及取樣閥、洗艙機、油氣回收系統、可燃氣體探測、貨油艙透氣系統、排油監控系統、變風量空調等産品的研製。

2020年,完成船用低速機2型原理樣機和工程樣機的研製,具備整機系列化開發和新一代低速機開發能力,關重件本土配套率達到80%以上;突破重型燃氣輪機的關鍵技術,完成樣機研製;完成燃氣輪機試驗電站建設幷實現試驗運行,産品研發和産業化體系基本建成;形成20MW級範圍內噴水推進裝置配套能力,具備爲4000噸級範圍內高速船提供噴水推進裝置能力;油船貨油區域相關設備研製取得突破,大幅提高艙室設備配套能力。

 

(二)開展質量品牌建設

針對具有較好發展基礎,已實現研發製造,部分産品已實現批量裝船的船用中高速機、電力推進系統、甲板機械等産品,重點提升質量品牌競爭力,擴大品牌産品市場占有率。提升數字化集成化設計水平,開展設備輕量化、模塊化、節能環保、智能化開發,完善産品系列;提高産品性能穩定性、質量可靠性、環境適應性和使用壽命,各項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産品先進水平;加强關鍵技術與産品試驗驗證能力建設;提高産品全壽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建立覆蓋産品全壽命周期的技術標準規範體系;增强以質量和信譽爲核心的品牌意識,樹立品牌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軟實力。

專欄船用設備質量品牌工程

支持中高速機、電力推進系統、甲板機械製造企業開展技術改造,采用先進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綫監測裝置、智能化生産和物流系統及檢測設備等,提高産品質量性能可靠性;建設試驗驗證條件,建設整機、關鍵系統及零部件綜合性能仿真分析及試驗驗證平臺,完善基礎共性技術研究實驗平臺和專項檢測平臺,建成協同設計和數據系統平臺;開展系列産品開發:中速機:開發210mm260mm320mm390mm缸徑中速柴油機系列機型,功率範圍1300kw-17000kw,形成我國高性能中速柴油機主力型譜;開發相關缸徑範圍的中速氣體機和雙燃料機産品。高速機:開發130mm170mm缸徑範圍,功率範圍涵蓋250kw-4000kw的系列高速柴油機機型,形成我國高性能高速柴油機主力型譜;開發相關缸徑範圍的高速氣體機和雙燃料機産品。電力推進系統:開發20MW級船舶電力推進系統及低諧波變頻器、永磁電動機和斷路器等關鍵設備系列化産品,具備工程應用條件;開展船用燃料電池發電系統技術研究。甲板機械:開發滿足集裝箱船要求的45t60t主要規格及全系列的電動甲板吊機;開展低溫傳動、智能控制、密封等特種甲板機械關鍵技術研究;完善滿足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要求的ø46mm-ø142mm鏈徑全電液錨絞機和電動錨絞機系列;開展滿足三大主流船型要求的600knm-6000knm全系列柱塞式舵機和轉葉式舵機研製,具備舵機、舵承及操舵系統集成供貨能力;開展極地甲板機械,具有恒張力、主動波浪補償功能的超大型特種錨機絞車,及綠色節能、智能化甲板機械等新型産品研製。

2020年,中高速機型譜完善,品牌中高速柴油機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15%。具備電力推進系統集成供貨能力,産品系列完善,部分品牌産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30%。吊機、錨絞機、舵機等甲板機械部分品牌産品市場占有率達到80%,具備爲極地航行船舶、豪華郵輪、深遠海工程船舶提供特種甲板機械設備能力。

 

(三)大力推動示範應用

瞄準已經突破關鍵技術和實現工程樣機研製,但裝船率低的艙室設備、通導與智能系統及設備領域的産品,通過産學研用相結合的方式,集中力量重點圍繞大功率吊艙式推進器、液貨裝卸産品及系統、安全環保艙室設備、主要基礎通導設備、智能化航行管理相關設備等核心産品,開展關鍵技術攻關、首台(套)推廣和産業化示範應用,從滿足內河、公務、沿海船舶需求入手,實現批量裝配,形成一定示範效應後,逐步實現遠洋船裝船突破。

 專欄船用設備示範應用工程

重點推進大功率吊艙式推進器、液貨裝卸産品及系統、安全環保艙室設備、通導與智能系統及設備的工程化和商品化技術研究,開展示範應用。大功率吊艙式推進器:開展低壓690V3MW級吊艙推進器工程化研製與示範應用;中壓3300V7MW級吊艙式推進器樣機研製與示範應用。液貨裝卸産品及系統:開展單泵排量爲500m3/h6000m3/h,額定揚程爲120mlc150mlc,滿足30萬噸級及以下原油船、原油/成品油船要求的貨油泵系統研製與示範應用;開展單泵排量爲50m3/h2000m3/h,額定揚程爲100mlc150mlc,滿足各類成品/化學品船要求的電動深井泵、液壓潜液泵系統的研製與示範應用。安全環保艙室設備:開展污水除磷脫氮技術、中水回用技術及水質監控技術研究;開展海水淡化裝備、消防滅火裝置、油水分離器、生活污水處理及回用裝置、壓載水處理裝置、尾氣處理裝置、新型垃圾焚燒系統質量和可靠性技術研究及樣機示範應用。通導與智能系統及設備:開展導航雷達、羅經、計程儀、北斗用戶機、電子海圖系統、綜合導航系統等主要通導系統設備關鍵技術研究,形成集成打包能力,實現批量裝船應用;在基礎通導設備基礎上,開展智能化航行管理相關設備及技術研究幷推動示範應用:(1構建船舶智能綜合管理系統,開展船舶動態信息保障與智能航行輔助决策技術、船舶設備狀態評估和健康管理技術、面向服務的分布式异構數據集成技術、基于大數據的智能應用和增值服務技術、全船智能化操控和管理技術、智能化船舶配套設備開發技術等研究;(2)構建海洋環境信息數據平臺、衛星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和船載海洋觀測、檢測和探測系統;(3)構建E-航海應用服務平臺;(4)提供高性價比無人導航船通導解决方案,實現船舶無人導航,智能執行各種任務。

2020年,以上産品實現批量裝配遠洋船舶,主要泵類、空壓機、海水淡化裝置、消防滅火裝置研製水平進一步提高,部分産品形成品牌;電子海圖系統、綜合船橋系統、電羅經、雷達等船舶通訊導航自動化産品性能明顯改善,能够提供整套智能船舶解决方案,實現全船網絡化及船岸網絡化。

 

(四)强化關鍵零部件基礎能力

全面推進船舶動力、甲板機械、艙室設備、通導與智能系統及設備等産品關鍵零部件配套體系建設,培育穩定的配套關鍵零部件合作企業,推動總裝産品與關鍵零部件協同研發,形成産品研發、市場開拓、售後服務等全壽命支持服務共同體;全面開展關鍵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基礎技術的研究,提升關鍵零部件的研發、製造能力和水平。

專欄關鍵零部件强基工程

針對核心船用設備的急需,開展産學研用聯合攻關,重點突破核心技術和産業化瓶頸。船用主機:重點開展低速機增壓器、電控系統、燃油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和節能减排裝置,中高速柴油機電控、燃油噴射、增壓器、軸瓦等關重件,中高速氣體機和雙燃料機電控系統、燃氣噴射系統等關重件的研製和應用;提升超大型曲軸製造能力,開展G95X92超大型曲軸研製,實現以S90X92型爲代表的曲軸毛坯産業化;全面强化基礎技術,開展提高關重件高比强度及耐磨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與應用,加强材料熱處理、超高精密加工、高應力下抗疲勞、耐腐蝕、耐磨性加工工藝及檢測、特殊鑄造與焊接等基礎能力;强化燃油系統、增壓器等部件的智能控制及在綫監測技術;突破産品可靠性設計及試驗驗證技術,完善設計試驗驗證體系,提升關鍵零部件産品質量及可靠性。電力推進系統:重點加强發電機整流裝置、直流配電裝置、中壓配電裝置、斷路器、保護裝置、中壓變頻模塊、推進控制模塊等關鍵部件的研製能力,提升産品的質量和可靠性;提高推進電機和推進變頻器等核心設備的可靠性和效率,以及推進電機的轉矩密度和推進變頻器的智能化水平。甲板機械:重點提升大功率多功能集成的液壓控制組件、低壓大功率馬達組件、低速大扭矩液壓馬達、中高壓液壓泵、三速電機等關重件的産品質量和可靠性;開展大型結構件輕量化研究,優化産品加工工藝,提高防腐能力、耐低溫能力等;提升甲板機械自動化控制模塊、大功率高效節能液壓二次控制核心模塊、恒張力控制和主動補償系統核心模塊等關重件的技術性能和可靠性。艙室設備:加快變風量末端及控制器、水質監控傳感器等核心部件的研發;突破壓載水處理系統電解電極板、高效電解壓載水除氫裝置、高精度自清洗壓載水過濾器等關鍵部件研製;加强高效氣浮裝置、等離子燃燒器、油份監測裝置等核心部件應用研究。通導與智能系統及設備:提高連續波雷達天綫前端關鍵器件、聲呐換能器、光纖陀螺儀,高精度加速度計、小型化移相器、大功率功放管等核心傳感器部件性價比及可靠性。

2020年,我國核心船用設備關鍵零部件基本實現本土配套,主要産品建成較爲完善的關鍵零部件配套體系,逐步形成整機牽引和基礎支撑協調互動的發展格局。

(五)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强企業

重點支持一批實力領先的專業化船舶配套企業,逐步發展成爲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强、成長性好的“小巨人”企業,支持創建綠色設計示範企業,推動優勢企業全面建設高效、規模化、綠色、智能製造體系,支持企業由生産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由提供設備向提供系統集成總承包服務轉變,由提供産品向提供整體解决方案轉變。

專欄製造能力提升工程

適應製造技術發展趨勢,通過技術改造、研發支持等,重點提升優勢船舶配套企業智能製造和系統集成兩大能力。智能製造能力建設:1)基于三維模型設計製造一體化:建設基于三維模型的設計、工藝一體化協同研發環境,建立模塊化、集成化、數字化的産品研發設計平臺,構建統一的産品研發數據管理系統、産品研發知識庫,以及涵蓋需求分析、概念設計、方案設計、詳細設計、工藝設計的協同研發平臺,提升精益研發和智能化設計水平;(2)智能製造管控:加强物聯網建設,實現人、機和物料的相互交互和深度融合;構建製造過程及質量數據實時采集、分析、决策及反饋執行的閉環管理機制,實現製造過程的智能化管控;協同數控機床、機器人和自動機構的控制,使智能生産綫或生産單元動作高效協同;推進工序集中,利用信息技術與管理創新實現重要生産資源和物資的動態管理,實現智能倉儲與物流;(3)智能製造工藝及裝備:開展增材製造在船用設備研製過程中的應用研究;推動智能刀具庫、智能工裝庫、虛擬製造平臺的建設和應用;大力發展機械加工柔性生産單元、自動化焊接、智能噴塗、智能裝配等柔性生産綫;(4)智能製造管理系統集成:打通信息孤島,PDM/TDM/SDM/ERP/MES/DNC/BI深度集成,確保數據和任務流暢通;開展工業仿真軟件與自動化生産系統的集成技術研究,實現由三維模型或仿真數據驅動的生産系統運行模式。系統集成能力建設:船用主機:(1)形成船舶主機、軸系、齒輪箱、螺旋槳、推進控制系統、主推進系統控制及監測系統、SCR/廢氣洗滌器等後處理設備爲一體的集成設計、成套供貨能力;(2)以LNG高壓換熱器、LNG高壓閥件和潜液泵爲核心産品的LNG燃料動力供氣系統集成能力。電力推進:以電動機、發電機爲核心産品,形成集配電板、變壓器、變頻器、推進控制系統等産品爲一體的系統集成供貨能力。艙室設備:(1)以貨油泵系統爲核心,帶動惰氣系統、機艙泵、液位遙測、閥門遙控等液貨裝卸系統集成;(2)以分離機等關鍵核心設備爲依托,帶動供油單元、艙底水分離、油水分離等設備的集成;(3)以變風量空調關鍵技術爲依托,帶動空調冷水機組、空調裝置和空調末端的集成;(4)以污水除磷脫氮技術爲依托,帶動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設備的集成。通導與智能系統及設備:加强綜合船橋研發和系統集成能力,向綜合平臺管理系統發展;加强全船通導設備打包供應能力。

2020年,優勢船舶配套企業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初步具備智能製造能力,成爲具有較强實力的系統集成供應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船用設備研發支持力度進一步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科研投入中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船舶配套企業加大科研投入。支持船用設備製造企業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

(二)加强財稅金融政策支持。綜合應用技術改造、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船舶信貸、開發性金融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等政策加大對我國船舶配套産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支持股權投資基金、産業投資基金等參與船用設備研製及示範應用項目;統籌船舶軍民資源,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加强船舶配套企業實施兼幷重組、海外投資的金融支持力度。

(三)促進産需對接。鼓勵船舶配套企業聯合船東、船廠、船舶設計單位、高校、研究機構等建立産業創新聯盟,開展産業協同創新、協同製造,組織重大科技攻關,推動成果轉化和首台(套)示範應用;支持行業組織發布經技術機構認證符合裝船要求的船舶配套産品目錄,引導船東、船廠、船舶設計單位選用;鼓勵航運企業、大型船廠參股、控股船舶配套企業,發揮大型骨幹企業的支撑和引領作用。

 

(四) 完善全球服務網絡。支持企業由制造型企業向設計+製造+服務型企業轉變;加强海外服務網點的建設,鼓勵國內配套企業組成聯盟,共同開拓海外服務市場,以降低服務成本,實現互利共贏。圍繞産品全壽命周期安全可靠運行保障和遠程監控管理的需要,開發和建立船舶動力、甲板機械、艙室設備等核心配套領域的數字化運營保障體系,形成全球化的服務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把握“一帶一路”和 印尼航運市場的新機遇
網站推薦:
 國家信息中心 國務院發展 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發改委 中國科學院 中國海關 國家統計局 中國財政部 中國檢察院
關于我們 | 聯繫我們 | 訂購流程 | 付款方式 | 組織結構圖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誠聘英才
Copyright: Chinese Scien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086-10-84675230    FAX:0086-10-84673367     E-mail:service@zkreport.org
Qingnian Chuangye Building,Baisha Rd. 200#,Changping District,Beijing,China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