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首頁 | 研究分析 | 專題視野 | 中科視點 | 中國視點 | 區域視點 國際視點 | 英文視點| 國際法規 | 國內法規 | 數據中心 | 熱點下載 |  簡體切換
搜索:通過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內容.
關鍵字
移動通信業或于2020年迎來5G 物聯網將接入其中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研究分析 >> 产业分析 >> 通信行業 >> 運營
【文檔標題】: 移動通信業或于2020年迎來5G 物聯網將接入其中
【搜關鍵字】:
【金牌服務】: 金牌貴賓如欲訂購該産業相關定制報告幷享受金牌服務請直接與我研究院聯繫
【聯繫電話】: 010-84675230
【公司傳真】: 010-84673367
【公司網址】: http://www.zkreport.org
【文檔介紹】
【時間:2015-4-8】


        移動通信行業的人士需要首先確定,相對于4G技術,5G能帶來什麽樣的不同。GSM協會在去年12月的一份報告中表示:“目前還不清楚,5G能帶來什麽樣的機會,以及解决什麽樣的缺陷。”

        移動運營商普遍認爲,除非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能在網速和功能方面帶來明顯的提升,否則沒有必要大筆投資,建設新的網絡設施,或是迫使用戶升級至新手機。

        業內專家指出,由于對5G技術標準的討論尚未開始,因此最終標準可能將于2019年完成。不過,這幷未阻止華爲和阿爾卡特朗訊等傳統設備商,以及多家新興廠商開展5G項目。大部分業內專家認爲,5G網絡的首次商業部署將會是在東京舉辦2020年奧運會的過程中。

        諾基亞網絡業務研究與技術副總裁勞裏•奧克薩寧(Lauri Oksanen)表示:“在此之前,廠商需要進行大量的營銷。”在這一領域,愛立信和諾基亞將與其他多家設備商一同,在本周的移動世界大會(MWC)上展示最新的5G項目。

        物聯網爲最主要應用

        毫無疑問,對普通用戶而言,5G比4G更有優勢,例如在視頻觀看、下載速度以及網絡覆蓋等方面。主流廠商預計,5G網絡的容量將是4G網絡的100至1000倍。

        不過,這一技術也將面臨新的挑戰:在全球範圍內,較低頻段的頻譜資源已基本耗盡。而較高頻段的頻譜通常只能用于短距離通信。目前這些頻段主要被互聯設備所使用,以構成所謂的“物聯網”。物聯網將是5G最大的應用之一。

        例如,互聯汽車將可以配備碰撞探測系統、實時導航功能,以及自動刹車系統;互聯的工廠設備可以實現遠程監控,從而瞭解何時需要補充原料,或是出現了故障;而許多家庭也已購買了的互聯家居設備。

        愛立信研究負責人薩拉•麥祖爾(Sara Mazur)表示:“在未來的世界中,所有能聯網的設備都將聯網,而幾乎所有一切設備都是如此。”作爲全球領先的移動設備商,愛立信預計,到2020年,全球的互聯設備總數將達到500億個。

        應用場景仍有限

        這樣的場景僅僅只是理想,而移動通信行業在以往的發展過程中也曾多次描繪出過于樂觀的場景。簡單地來說,1G實現了移動通話,2G實現了短信、數字語音和手機上網,3G帶來了基于圖片的移動互聯網,而4G則推動了移動視頻的發展。

        GSM協會估計,在2020年之前,全球運營商將會投資1.7萬億美元,用于網絡設備升級。其中的大部分將用于4G網絡的擴容,幷在話務量較高的地區加强覆蓋。



        西班牙電信高管伊安•米勒(Ian Miller)表示:“設備商十分希望出現大爆炸,因爲它們將能賣出更多設備。而對于5G,我們更多地看到了一些漸進的升級。4G的壽命還有很長時間。”

        可以說,5G帶來了許多“互斥”的特性,例如極高的網絡速度、更高的數據業務容量、更低的時延,以及範圍更廣、更加密集的覆蓋等。這些性能只在某些特定場景下才有意義,但沒有任何一台設備同時需要這些性能。

        令情况更複雜的是,一些已得到證明的技術目前被用于短距離通信,但這些技術幷不在移動通信行業的掌控中,例如WiFi、藍牙和近場通信(NFC)。這些技術獲得了芯片廠商和數碼産品廠商的支持。

        例如,蘋果最新款iPhone內建了WiFi呼叫功能,這意味著用戶無需使用移動通信網絡即可通話。

        戰略咨詢公司Northstream負責人本特•諾德斯特羅姆(Bengy Nordstrom)表示:“討論5G技術的設備商和運營商認爲,所有無綫設備都應連接至它們的網絡。它們的理想很遠大,但目前我們所說的已不再是傳統的移動運營商業務。”

上一篇:
2020年5G來襲 物聯網將迎春風
下一篇:
網站推薦:
 國家信息中心 國務院發展 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發改委 中國科學院 中國海關 國家統計局 中國財政部 中國檢察院
關于我們 | 聯繫我們 | 訂購流程 | 付款方式 | 組織結構圖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誠聘英才
Copyright: Chinese Scien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086-10-84675230    FAX:0086-10-84673367     E-mail:service@zkreport.org
Qingnian Chuangye Building,Baisha Rd. 200#,Changping District,Beijing,China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4号